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方法:语言学的灵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37413
  • 作      者:
    朱晓农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是“语言学前沿丛书”之一,全书共分4编21章,主要应用语言学中的具体例子,针对科学精神、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哲学背景、历史语言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本体论和认识论作了介绍。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作者简介
  朱晓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博士,实验语音学专业,曾在香港理工大学和澳洲国立大学工作,现为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近十年来主持十个立项专案研究,包括获得声誉卓著的澳大利亚研究院研究基金(Australian Research Council Fellowship,1996-1999),香港研究拨款局竞标专项拨款(RGC CERG grant,2006-2009)。已出版《音韵研究》、《上海声调实验录》,《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合著)A Grammar of Shanghai Wu等多部著作及七十余篇学术论文。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音法学(包括语言演化、实验语音学、历史语言学、音系学、类型学)、语言与逻辑、方法论。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应用语言学中的具体例子,讨论科学精神、科学的社会意义、科学研究的基本概念、语言学的哲学背景、历史语言学中的方法论问题以及本体论和认识论。本书的最后一编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语言研究的个案,有修辞、复句、声调、句法、语义、音系等多个方面。本文所论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演绎逻辑在科学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以及相关的假设一演绎一检验法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章 社会意义和研究潮流
  如果学会什么情况下抛弃自己心爱的理论,什么条件下接受对方“可恶的”观点,我们就已经走上科学主义之路——因为我们弄懂了逻辑评价程序,掌握了理性批判标准。
  ——作者
  语言学工作中的“虚实”问题是一个经常会引起争论并且争论起来颇动感情的问题。在我们看来,拿这两个未加定义的含糊字眼笼笼统统地去评价某项工作,就像用“阴阳”来说明问题一样,并没有多大的意思。本章打算从分析“虚实”这对概念入手来谈一些看法,提一些问题。例子并不限于语言学。读者也许时而会发现一些混乱的迹象。不过,分析中的混乱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分析来澄清,他比笼统含糊好。事实上,归纳主义在科学哲学界的王座失去以后,“科学发现的逻辑和模式”问题所引起的混乱还未完全澄清。学界现在对于“虚实”的看法基本上沿袭--=十年代史语所的看法。史语所的看法中有批评玄学的,这是我同意的。但是他们对于“理论假设一事实材料”的过气看法,是我不同意的。对这些看法最高的评价不过是延续逻辑实证主义,而逻辑实证主义已在半个世纪前从科学哲学界被淘汰出局。我有一个合理的猜想:当年史语所诸位先生如果晚生一个甲子,那么他们一定会和我站在一起,以“演绎主义”“证伪主义”取代“归纳主义”“实证主义”,因为他们当年那么勇于站在理论进展的最前沿。
展开
目录
绪论  方法论语条儿
第一编  科学主义哲学观
第一章  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1.1  科学精神
1.2  科学研究的两个步骤
1.3  科学是一种思维方式
1.4  科学中的“事实”
1.5  科学:共性的探索
1.6  科学起飞的两翼
第二章  社会意义和研究潮流
2.1  科学与社会
2.2  语言学中的虚和实
2.3  事件事理和物相物理
2.4  科学的时尚和范式
第三章  科学的哲学背景:发现的模式
3.1  发现的模式之一:归纳主义和演绎主义
3.2  发现的模式之二: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
3.3  发现的模式之三:假设主义和人本主义
3.4  天经地义和天诛地灭
3.5  三种选择
第四章  语言学的哲学背景:流派二百年
4.1  一个比喻:代序
4.2  从追踪历史来源到演绎逻辑关系
4.3  确定逻辑条件和公理化
4.4  “解释”的解释
4.5  统一的梦想:齐一性和实质/还原主义
4.6  实质主义与形式主义的异同
4.7  接近的现实、合作的前景
4.8  三大潮流:代总结
第二编  科学研究基本功
第五章  科学的目标:共性规律
第六章  认识概括、归纳和演绎
6.1  概括与归纳的区別
6.2  归纳的盲区
6.3  演绎产生新知
第七章  存在的判断
7.1  说有大不易
7.2  说无并不难
第八章  摆材料.讲逻辑
8.1  材料和理论
8.2  材料的收集和材料的安排
第九章  素质的熏陶:跟大师学艺
9.1  训练过程
9.2  施格的特征
9.3  描写的本质
9.4  大师的熏陶
第三编  历史语言学史论
第十章  音韵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10.1  音韵学作为科学
10.2  音韵学的方法论基础

第十一章  顾炎武范式——古典学术的典范
11.1  引言
11.2  传统的音韵学史观
11.3  传统的音韵学史观分析
11.4  范式理论中的古音学史
11.5  结论
第十二章  陆法言和《切韵》
12.1  生平
12.2  《切韵》成书经过
12.3  讨论《切韵》纲纪勺年份
12.4  《切韵》的得名
12.5  《切韵》的重要性
12.6  从《切韵》到《广音》
12.7  《切韵》的性质
第十三章  高本汉范式——赶上科学的步点
第十四章  历史语言学的五页基本
14.1  基本假设:齐一性
14.2  基本目标:理解语言变化
14.3  基本方法:演绎之外
14.4  基本材料:活语言第一
14.5  基本认识:从史学到科学
第十五章  功夫在诗外——新方法移植综览
15.1  历史语言学的雄心:算引言
15.2  新方法概说
15.3  实验语音学取向
15.4  类型学取向
15.5  数学方法
15.6  聚变裂变论
15.7  历史音韵学的基本假设:代结语
第四编  方法尝试个案
第十六章  修辞的公理化
第十七章  意义的形式化
第十八章  句法研究中的假设-演绎法
第十九章  训诂的可检验化
第二十章  听感的数量化
第二十一章  形式研究的物理基础
余论  学习的方法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