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体育的历史是一个从极度落后发展为成就卓著、举世瞩目的体育大国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体育面临着尽快提高体育水平、改变落后面貌的艰巨任务。中央人民政府迅速把发展体育事业摆上了议事日程,提出了建设“新体育”的目标和要求。1952年6月20日,毛泽东同志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明确指出了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目标,为我国体育工作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1952年7月,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长荣高棠同志为团长的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了赫尔辛基奥运会,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林匹克体育场的上空。同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任命热心体育事业、德高望重的贺龙同志为国家体委主任,得到广大群众和体育工作者的衷心拥护。从此以后,新中国逐步建立起体育工作的组织体系,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各方面的制度和政策、措施。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铺开,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并以1959年第1届和1965年第2届全国运动会的召开为标志,掀起了体育事业发展的两个高潮。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的体质健康显著改善,1957—1966年,4200多万人达到了劳卫制和青少年体育锻炼标准;竞技水平明显提高,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夺得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1957—1966年,全国有1000多万人成为等级运动员,5000多次打破全国纪录,142次打破或超过世界纪录。中国体育在发展规模和水平上都达到了旧中国不敢想象的新的历史高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
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也遭到严重摧残,发展历程被迫中断。贺龙、荣高棠等一大批忠诚于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体育工作者、运动员、教练员遭到打击和迫害,从中央到地方体育部门的许多领导干部被打倒,文革前17年我国创办社会主义体育的基本经验被全盘否定,整个体育战线陷于瘫痪。在国际上,我国与国际奥委会和众多国际体育组织断绝关系多年,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而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以增强综合国力为中心目标的竞争浪潮,无论是中国社会还是中国体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都在进一步拉大。
1978年12月18—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北京奥运会举办年。在这30年中,中国体育在改革开放中走过了光辉灿烂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体育发展道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