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39043
  • 作      者:
    王世权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世权,管理学博士,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师从著名公司治理专家李维安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组织理论与组织治理。近年来围绕着监事会治理、利益相关者治理与大学治理等前沿问题展开研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相关成果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杂志和媒体多次转载,获得省部级等各类奖项10余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针对监事会制度在近年来频发的公司治理事件中表现不佳的现实,以及理论界对监事会制度“取消说”和“加强说”的争论,《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研究》基于历史事实、历史经验以及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践证据,以制度演进过程中的路径依赖、制度互补与战略认同性为问题着眼点,以实证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为手段,依据国内外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探讨了中国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问题。在研究内容上,《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对德国、美国以及日本三个典型国家内部监督模式的比较制度分析,构建了评判监事会治理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并据此验证了中国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总结了影响监事会治理有效性的要因,解析了监事会的本原性质、作用机理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的创新问题。《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研究》不但适合从事公司治理教学与科研的广大学者、高级管理人员和政府监管部门、证券交易所等机构阅读、参考,以深入思索监事会治理问题,而且对公司治理、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的学习也必将有所助益。
展开
精彩书评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都很少去探究监事会的本质,引致我们难以获得来自最优化公司治理的价值创造源泉。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在监事会制度框架内,存在了哪些合理的内核?世权博士结合中国公司发展的实践,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相信该书会使读者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刘小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独立董事制度存在的情况下,监事会应如何发挥作用,是悬而未决的问题。作为下属的员工监事怎样监督上级,这又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所以,监事会制度的有效性总是会让人怀疑。世权博士在本书中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相信对所有关心该问题的读者都会有所启发。
    ——宁向东,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认识中国的监事会不能仅遵从效率逻辑,可能从制度主义的合法性逻辑更能解释其运行规律,而世权博士的研究正是在这方面进行的有益探索。他在理论上较好地解释了中国监事会的本原性质和作用机理,是我国公司治理研究领域又一开创性的成果。
    ——武立东,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监事会治理究竟有无效果?有多大效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释,对监事会治理的质疑就只能是主观的。对此,需要从中国制度环境出发加以证实。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对此进行了解答。该书系统性论证和结论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是一部弥补监事会治理研究空白之著作。
    ——高明华,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精彩书摘
    首先,在理论上,基于对德国、美国和日本内部监督模式选择的比较制度分析,指出制度背景只是影响内部监督制度选择过程中的表象,而其形成的真正原因则在于企业、市场与社会间的互动。作为市场与社会中间组织的企业,三者之间是“异质共生”与互补的关系,内部监督制度正是在三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不同的企业、市场与社会形态可能会存在不同的内部监督制度。但是,内部监督制度的变迁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其驱动因素系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动态博弈,约束条件则体现为初始禀赋、历史路径依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内部监督制度有效性的三个基本原理,即正当性、互补性与经济合理性,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给予了详细的解析。
    其次,在研究内容上,突破了目前从单一角度来研究监事会治理有效性问题的局限,基于历史的路径依赖和战略认同性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监事会制度的生成及演进,诠释了其存在的正当性。分析了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独立董事制度与监事会治理的互补关系,首次构建了监事会治理与董事会治理的互补模型,并依据所构建的监事会治理指数对假设进行了验证。实证分析了监事会治理与财务监督水平、经理层治理、信息披露质量和利益相关者治理的关系,证明了中国监事会治理的经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探寻了监事会的本原性质、作用机理及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的路径。
    最后,在方法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监事会治理特征与监事会的人员结构特征对监督绩效和监事会治理水平的影响,找出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监事会治理的关键因子,为探寻监事会治理有效性提高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经验证据。分析表明,在作为监事会治理特征的独立性、积极性与效率性三个要素中,效率性对监事会治理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效率性是现阶段增强监事会治理有效性的现实选择。并且,作为制度特征的股东监事比例、职工监事比例与独立监事的比例,就对监事会治理水平与监督绩效的提升而言,股东监事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应该在积极引入独立监事的同时,充分完善股东监事的提名与参与机制。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监事会治理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视角与思路
1.3 研究方法与主要创新

第2章 监事会治理:内涵界定与文献回顾
2.1 监事会治理的内涵界定
2.2 监事会治理的文献回顾
2.3 监事会治理理论的研究趋势及启示

第3章 内部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原理:基于比较制度分析视角
3.1 比较制度分析的制度观及其关注的焦点
3.2 内部监督制度的生成与演进:一制多式与路径分叉
3.3 内部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原理:比较制度分析的经验与启示

第4章 中国监事会治理的有效性:理论分析及假设
4.1 监事会治理的正当性:历史的路径依赖与战略认同性
4.2 监事会治理的互补性分析及其假设
4.3 监事会治理的经济合理性及其假设

第5章 中国监事会治理有效性的实证检验
5.1 数据来源及样本公司的数据特征
5.2 监事会治理指数设计与检验
5.3 监事会治理与董事会治理互补关系的假设检验
5.4 监事会治理的经济合理性假设检验

第6章 中国监事会治理有效性的影响要因:机制与行为、制度特征和股权因素
6.1 监事会治理的机制与行为因素
6.2 监事会治理的制度特征因素
6.3 监事会治理的股权因素

第7章 监事会的本原性质、作用机理与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
7.1 监事会的本原性质:监督制衡与参与机制
7.2 监事会的作用机理:以财务和业务监督为媒介的监督制衡
7.3 监事会治理有效性提高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支持
7.4 中国上市公司治理创新:引入符合本原性质的监事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