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他所认为的人生乐事,并不是“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饰之鲜华,饮馔之丰洁,声伎之靡丽”,而在心之乐不乐。只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梦魂恬适,神气安闲,才能求得心之真乐。他力主为人厚道,处事要内宽外严,不可苛刻。因此他认为刻薄之人,不能担任刑官,“聪明人”也不可任刑官。他还提倡时时以盛满为戒,不可存放逸之心,“处顺境则退一步想,处逆境则进一步想”,“凡事当极不好处,宜向好处想;当极好处,宜向不好处想”。他认为遇事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在得意、失意之时,都能做到检点言语,无过当之辞。他特别痛恶富贵子弟染上的纨袴之习,自己身体力行。他寝处皇帝赐居戚畹旧园十余年,生活非常俭朴,连日用器具都不齐全,“所有者皆粗重朴野,聊以充数而已”,以致王公同僚或亲戚朋友“多以俭啬相讥嘲”。他告诫子孙“生富贵之家”,切切不可“染纨袴之习”。他憎恶赌博之陋习,通过引古论今,条分缕析,深刻指出:“赌博之害,不可悉数”,同时要求国家采取严刑重罚等坚决措施,制止赌博。他说:“今赌博者,亦当加以肉刑……解其腕可也。”他教育后人要学会明辨是非善恶,并根据自已对善恶的看法,将其分为四等:“隐恶扬善,圣人也;好善恶恶,贤人也;分别善恶无当者,庸人也;颠倒善恶……小人也。”正是如此,张廷玉七十寿辰时,皇上赐对联颂他:“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
张廷玉一生位尊而不忘百姓。其子张若霭参加殿试,雍正皇帝阅至第五卷时,发现该卷字画端楷,文精意绝,语极恳挚,随手拔置一甲三名(即探花),在场大臣皆称皇帝评定公允得当。张廷玉一再恳求辞让,使皇上深感其义,遂降为二甲第一名。这就是名扬京城、事载史册的“张廷玉让探花”的故事。
张廷玉历官三朝,遍游全国各地,但他总是把普通百姓的困苦记在心上。康熙四十七年(1708),桐城东乡陈家洲(今属枞阳)遭受水灾,民不聊生,很多人只得跑到县城觅食。张廷玉的家人在信中言及此事,他深感不安,立即动员自己的弟弟、大侄儿以及在京城为官的本县好义人士,一起捐款捐物,赈恤灾民。乾隆四年(1739)二月,张廷玉从家人禀告信中得知乡里歉收,米价昂贵,贫民乏食,有识绅士准备号召富裕人家赈救灾民。张廷玉对这一举措大加赞赏,立即驰信回家,要求家人“捐仓谷一千石,并嘱弟侄辈实心举行,成此善举”。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