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来看,吴简都应是编连成卷的册书。由于受到挤压的缘故,每坨中都有可能存在错位、断层的情况。关于揭剥图所反映每坨的情况,根据我们在揭剥中观察与揭取的体验,有必要再说一下。
简牍的清理揭剥,是严格地按照考古清理的操作规则,运用揭剥技巧,按其保存的状况及叠压层次,分坨、分层、分面细心地进行揭剥与记录。揭剥的方式采用分层式、环绕式或分层环绕相结合等方式,记录的内容包括区位、层次、排列、数量、卷折面及裹夹的包含物,诸如木简、木榻、封检等。这一工作程序及要求始终贯穿简牍清理揭剥的全过程。
具体来说,每坨简的形状各不相同,揭剥方式也随情况变化。一般情况下,是依据肉眼可以观察到的平面按层揭剥。但每层的层面并不是水平的,存在着凹凸不平的情况,示意图上显示的水平层面,只是为了方便表示每枚简排列的位置,难以确保每层简牍必然存在联系。
当遇到呈卷曲状的成坨简,首先假定它有可能为一较完整的册书,在不伤及简牍的情况下,成坨简也采取按卷曲的形状,由外至里揭取的方法。成卷的册书,由于受到挤压亦形成椭圆形或扁平形,最大径或核心的地方常会出现两枚或数枚简的字面(竹黄面)相贴的情况。根据对吴简的长期观察,我们发现吴简墨书的正文大多书写在竹黄面,少部分写在竹青面,这是吴简书写的特点。我们将简上书写墨书的竹黄面称之为正面,未写字的竹青面称之为背面。这是我们用以判定该册书的核心或边缘的依据之一。揭剥前当发现某坨简上半部正面朝下、下半部正面朝上、边缘处正面与正面相对时,我们就判断它有可能为一卷册书。揭剥图中每枚竹简正面用直线表示,背面用曲线表示。木牍、木褐,则正背面皆用直线,有字的一面用文字表示。
我曾与侯旭东先生交流这些观察的体会。“示意图描绘的是此坨平置情况下,自侧面即竹简顶端(宋按:也有可能是底端)观察此坨逐层叠压形成的状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