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璋出身于湖南攸县龙氏。攸县龙氏在明、清数百年间,世代书香,是湘中名门望族。唐朝时龙家有一位祖先名龙暹,中了唐中宗十八年的解元,派到湖南道州做官,子孙就定居在道州。到唐朝末年,龙暹的后代龙庚被委任为江西庐陵吉水丞,时值黄巢起义,全国混乱,当他带着全家来到江西永新县时,被阻无法前进,遂家于永新。我们攸县龙氏是从永新迁来的,因此,龙氏子孙的辈分排名有“来、自、永、新”四字,作者即“永”字辈,我的养父龙祖同(龙璋之子)派名“自朗”;族人、“入世”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也属“永”字辈,其父派名“自治”。到了宋朝开宝年间,龙庚的子孙龙耀官茶陵县令,于是龙家这一支从永新徙居茶陵东山。至明朝洪武二年(1369),龙耀的子孙龙清(字悦仲)带领全家
迁居攸县县学门前,这就是攸县龙氏的开基祖先。过去按古礼每年七月十五日要祭祀祖先、烧包(用黄纸包着冥币,于祭祀时焚烧),包上分别写着各位祖先的名字,我家是长房,因此历代祖先都由我们家祭祀。那时家中有一本用于写包的历代祖先名册,第一个就是这位洪武年间的悦仲公。我读小学时,曾帮我母亲写包,因祖宗太多,常要写几天才能
写完,因而对此事印象深刻。龙家自定居攸县以后,历代都是以读书为业,有功名者甚多。从明朝初年到清代,攸县龙家出的进士、举人、贡生、国子监生共一百三十多位,邑庠生(秀才)则比比皆是,难以计数。六百年来,攸县龙家出
仕的人也不少,任侍郎者三位,任布政使以下知县以上者数十位,受皇帝敕封诰命74道。故从明、清人的著作到解放后的《文史资料》中,都曾说攸县龙家“簪缨不绝”。龙家迁居攸县以后,人丁兴旺,很多人考取功名,外出做官。明朝
万历己亥年(1599)翰林院编修孔时甫所写《龙氏族谱序》中说:“龙氏累世簪缨不绝,明兴尤著。”其中杰出者有明初任工部侍郎的龙文及明朝正统年问的兵部侍郎龙大有。龙大有的父亲龙晟是饱学之士,中举后被举为靖江王府教授,明英宗颁赐给他的诰命中说他:“学问渊深,德谊方正,十年教授,一德不回,可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矣。”龙大有中进士后由地方官累次升迁至山西巡抚。其时西北方异族骚扰不休,山西首当其冲,英宗特下诏命他加强边防,督理军务。诏旨中写道:“朕惟大同,实西北重镇,内以拱护京都,外以控制戎虏,地大事殷,巡守犹贵。今特命尔巡抚大同地方,督理军务。……分守参将、游击、守备等官,俱听节制,有利于军民者,听尔便宜处置。尔为风宪大臣,授兹委任,必须据忠竭虑,正己率人,公劝惩,期赏罚,抑恶扬善,除奸革弊,以肃靖边方。必事安、人安、兵强、食足,胡虏畏惮,地方无虞,庶副委任之重。如或处置乖方,至生嗟怨,责有所归。尔其钦承之无忽。故谕。”龙大有后来整饬军务,抵抗异族侵略,因防边有功,被升为兵部侍郎。至明朝正德戊辰年(1508)龙诰(字孔锡)又考中进士。龙诰一家一直住在攸县县学门前,他中进士时年已44岁。龙诰从江西临川县令,升至庐州知府,在任上时关心百姓疾苦,设法减免赋税,安置流民,“民咸称颂,政绩卓著”。因而提升四川按察副使,不久又升为广西布政使,因“抚苗有功”,改任云南布政使。后来年迈告病回到攸县,终年86岁。《一统志》将其载于“经济名臣”之列。龙诰的事迹现载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其辞条如下:“龙诰,明,攸人。正德进士,知临川县,东乡民聚为盗,积岁不能平,诰被檄往讨,贼皆弃兵罗拜就抚。累迁广西参政。有《东洲奏议》《庐扬荒政录》。”时隔半个世纪,_龙光(字朝宸)中了嘉靖壬戌(1562)科进士。他由宁波知府升吏部给事中,他先后向皇帝上疏,建议“端治体、正法纪、速赈济、饬漕政、减织造、弭盗贼”,多被采纳。后奉旨往山东督理漕政三年,卓有成效,升为山东布政使,在任上染疾而亡,归葬
家乡。明代湖南、山东省志,攸县县志中都有龙光的传记。他有两个儿子,长子龙得雨官中书,次子龙得济官广东琼山县令。明、清两朝攸县龙家官县令以上者为数甚多,在此就不一一叙述了。龙家留在江西永新的一支,元、明、清时代亦出了不少名人。其中尤著者有元朝的龙从云(字子高),他“负经济才,工诗歌,曾官福建儒学副提举”。清代有龙体刚,他将各朝的历史故事编为诗歌,书名《半窗史略》,成为学生发蒙的课本。到清代道光年问,永新龙家又出了一位龙文彬(字筠圃),于同治四年考中进士,官吏部主事。他卸任后回江西,主讲于经训、鹭洲、蓬洲各书院。其著作有《明会要》《明纪事乐府》《永怀堂诗文钞》等。以上三人事迹,均载于《中国人名大辞典》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