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03年至1909年间,芜湖先后兴办学堂十余所,其中十之八九是私人开办的。皖南各地也是如此。这些学校的学生,已不同于科举时代,他们开始认识封建统治的腐朽,和外来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因此,这些新兴的学校,就成了革命思想的温床。在这些学校中间,革命色彩最鲜明的,要算是安徽公学。1904年秋李光炯(安徽桐城人)迁旅湘公学到芜湖,创办安徽公学,所聘教员有柏文蔚(烈武,寿县人)、陈独秀(仲甫,安徽怀宁人)、陶成章(焕卿,浙江人)、刘光汉(申叔,江苏人,化名金少甫)、苏曼殊(子谷,广东人)、张伯纯(通典,湖南人)、周震麟(湖南人)以及谢无量(四川人)、俞子夷(江苏人)、邓绳侯(艺荪,怀宁人)等。一时间各地方的革命领袖人物荟萃于芜湖,因此吸引了很多有志青年来校学习,影响日盛,轰动了芜湖社会,安徽公学成了当时中江流域革命运动的中心,也成了中江流域文化运动的总汇。与此同时,芜湖陆续出现许多近代报刊:《安徽俗话报》、《皖江日报》、《商务日报》、《中江日报》等,其中有的是商业性报纸。有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利用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及传播启蒙知识的工具,其中最显著的,要算是《安徽俗话报》。1904年夏,陈独秀将《安徽俗话报》迁至芜湖,设在位于长街的科学图书社内。《安徽俗话报》最突出的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主义制度。《安徽俗话报》初版时印数为1000份,半年后就增加到3000份,名列全国白话报的首位。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1905年夏,陈独秀、柏文蔚、常恒芳在芜湖成立岳王会,使全省的革命有了中心,标志着安徽的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安徽俗话报》、科学图书社等在革命思想传播上起到启蒙作用,安徽公学、岳王会、光复会等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革命志士。芜湖成为安徽革命思想的启蒙地和革命运动的策源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