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走近岭南大学
第一章 创校(1888-1918年)
第一节 哈巴牧师的建校之梦
第二节 尝试
第三节 录取大学生
第二章 终于成为大学(1918-1922年)
第一节 从中学到大学
第二节 形成特色
第三节 开风气之先
第三章 冲击与转变(1922-1927年)
第一节 预兆
第二节 挑战与应答
第三节 变革与发展
第四章 光荣岁月(1927-1937年)
第一节 钟荣光其人
第二节 联合与学科扩建
第三节 重新定位
第五章 战争年代(1937-1948年)
第一节 战争的冲击
第二节 几度迁移
第三节 再现康乐
第六章 最后的努力(1948-1952年)
第一节 重建
第二节 新政府
第三节 从朝鲜战争到院系调整
第七章 延续
参考文献
附:1939年岭南大学组织系统图
岭南大学历届毕业生一览表(一)
岭南大学历届毕业生一览表(二)
后记
内容摘要
跟英语不同,在中文里,“侵略”是一个明确的贬义词。近百年来,中国人不断听到“文化侵略”的呼喊。但是,站在镜子前,我们看到,自己的发型、眼镜、衣服和鞋子都是西式的:我们从头到脚都是从外国学来的东西。为什么我们不生气?因为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满洲国”,学校里的“国语”课程教的是日语。这令人愤怒,因为这是日本军队用刺刀和机枪逼的。于是,我们看到一条界线:用暴力强迫的是侵略,而自由的选择,不管是文化还是经济,都不是侵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