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飞扬:新概念十年风云人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68845
  • 作      者:
    黄颖[等]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亲密接触新概念一等奖得主,与最优秀的人一起飞扬成长。<br>    无论成功不成功,在这样的机会里,把自己想写的东西认认真真地写,看看到底能写到什么样。我觉碍心里有情绪有感情的人,有这样一个可以倾诉发泄的途径是很难得的。<br>    尹珊珊<br>    新概念对我的人生来说特别重要,到现在我都觉得这是我人生中迄今为止最大的转折。<br>    祁又一<br>    十年,从上帝到土豆,从男孩到男人,从校园到社会,青春也从伊始逐渐走到末梢,但不管怎样,总有让人无法忘却的——曾经的、也是永远的新概念。<br>    李一粟<br>    观念决定方向,思路决定出路。新概念帮很多人把思路和出路都拓宽了。在这个意义上说,新概念挑选出来的人多数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br>    王越
展开
作者简介
    黄颖,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二00六年直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与传媒专业硕土研究生。曾在《橄榄绿》、《中学生天地》、《青年一代》、《上海商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若干。近期爱好:搜集古风歌词。钟爱的汉字:青。执念的数字:七。眷恋的事物:流星和烟花t,迷恋的景色:断桥残雪。喜欢的电影:《青蛇》。人生信条:生命不息,俞斗不止。<br>    张慧,出生于江苏省小镇邵伯,据朱自清先生回忆,他儿时也是生于此、游乐于此。二00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师从史料大师陈子善先生,在民国史料的阅读中,发现的喜悦成就了我对专业的热爱和激情。徐志摩佚诗、巴金佚文以及陆小曼不为人知的翻译才华,在老杂志老报纸中渐次呈现,我享受这种发现,喜欢闻老杂志老报纸的味道,宫欢听文人的故事。<br>    傅薇,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与传媒号业硕士研究生,二00七至二00八年兼任《青年一代》杂志实习编辑。嗜睡,嗜读,有点懒,有点馋,有点活力,有点理想。典型射手座,生活的满弦之箭水远瞄准未来。喜欢奶茶一样香甜温暖的幸福,崇尚微风一样飞扬洒脱的自由,向往大海一般深沉冲秘的未知。最想知道的是人为什么要问为什么,坚信人生就像是打游戏,最精彩的永远在下一关,不打出大boss就一定要重来。<br>    朱宇琛,毕业于浙江大学中文系,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二00二级硕士研究生。迄今作为特约记者已在《中学生天地》杂志、《大众电视》杂志、《上海证券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新闻作品数百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心飞扬:新概念十年风云人物》由萌芽杂志社亲自策划,同时收录历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奖文章,十年来最出色美文大回放!周嘉宁、苏德、桃之11、小饭、庞婕蕾、盛开……新概念十年人物风云际会!<br>    他们是在怎样的机缘下参赛的?他们是如何面对高考的?他们又如何应对大学直升老师的面试?他们在大学里是否掀开了人生的新的篇章?《心/飞扬:新概念十年风云人物》邀请你与历年一等奖得主亲密接触,深入新概念佼佼者的学校私生活,追随他们的大学生涯、职场人生——让我们与最优秀的人一起成长。
展开
精彩书摘
    秘密圈子<br>    八○后的客厅——黑锅论坛<br>    没有多少作者愿意以集体命名的方式面目模糊地出现,更何况每每发文都要顶着自己呱呱落地的时刻昭示天下,授人话柄。八十年代生的舞文弄墨的小鬼们不知怎么就被一把抓住,五花大绑地扔进“八○后”的大油锅,一番烟熏火燎之后热气腾腾端上台面,任人下箸。可惜不及回味,氤氲已悄然散去。如今,小鬼们也行将“奔三”,到了为人父母的年龄,逃学、读书、退学;毕业、待业、就业、跳槽;晚归、逃夜、离家、回家、成家,叛逆的锋芒被成长打磨得收敛了不少。八○后标签也像毕业照里的学士帽被“八○初们”抛得远远的,当年青春无敌的小子们有的已经成名成家光彩熠熠,有的则一心回归平凡韬光养晦,但无论今后的生活是否还能有交集,那段曾经“同锅热炒”的光辉岁月留下的不仅是浮华掠影,还有值得为之一生回味的惺惺相惜的友谊。<br>    一八九九年的秋天,一个小团体在三一学院形成,并在日后被两个桀骜不驯的女人的光彩始终照耀着。布鲁姆斯伯里从来不是在伍尔夫姐妹客厅里的针锋相对,也不是查尔斯农场里的欢声笑语,所有的人事都像“布鲁姆斯伯里文化圈”这个词一样被精心打造出来。然而无论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抑或在克莱夫-贝尔等人的回忆里,它的不曾出现如同它从来不曾消亡过一样。用共同的生活态度和深厚友谊联结的“小圈子”不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值得纪念的,最美好的时光和互相吸引的人在一起度过,任凭谁都是难以忘怀的。二○○二年初,几个二十啷当的年轻人就和一百多年前的人们一样怀揣梦想聚在一起,开始迎接彼此最美好的时光。黑锅论坛就这样出现了,如同当年的伍尔夫姐妹的客厅,挤满了热爱文学、艺术的伙伴,躲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的一角陪伴他们一起成长。<br>    多年之后,黑锅早已不复存在,但每每提到那段黑锅岁月,一张张曾经叛逆张扬,如今依然年轻的脸上也会流露出些许温情与怀念,说起黑锅的创始人夜X、Iuis等人,更是让这些标榜特立独行的人异口同声地连连称赞。夜X、Luis到底是何方神圣呢,能让桀骜的八○后们心悦诚服?<br>    六月,在咖啡馆里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人物。<br>    “背黑锅”的人<br>    和夜X见面之前,已经听到了“江湖上”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刘莉娜叫他“夜熊猫”,小饭说不可思议的事情时常在他身上发生,更多的朋友喜欢称他为“老大”。不过,“老大”似乎不是很大牌,声音也很温柔,电话约见的时候,很爽快地就答应了采访。六月的一天,在咖啡馆里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大哥。黑衬衫,黑西裤,外加一个黑包,一身黑地出现在眼前,要不是那一头黄色波浪发,俨然就是黑老大了。<br>    夜x,本名陶磊,与刘嘉俊合写的《高三史记》里第一次用了夜x这个名号,在书中他自称“好夜读、夜书、夜饮、夜食、夜聊、夜赌……因以为号也”。自此以夜x作为自己的笔名。陶磊是一个很随和的人,与其他锋芒毕露的八○后不同,多了那么一点成熟与稳重。谈话开始前,他的手机响了,接电话谈的好像是工作上的事。他如今在一家地产公司的研究院工作,担任课题负责人兼地产杂志的编辑记者。复旦大学本科毕业后,曾经还在广告公司工作过,被七月人嘲为“骗子”。整日为生计奔忙的八○后作者还会有当年的才气与热情吗?这是采访前始终盘旋在心里的问题。眼前这个讲电话的男人巳然是一个正正经经的公司白领,完全没有一点文学青年的歪斜影子。听着他有条不紊地和别人谈“公事”,脑海里突然闪过他在二○○四年写下的一段话:“我为什么要写作?因为写作是我唯一可能‘生活’的方式,我期待着用它来完成我一生最重大的作品——我自己。”现在的他已经不太写作,但他所谓最重大的“作品”还远远没有完成,那么所有的停歇,应该只是暂时的停止,而不是最后的终结吧。终于,在谈到文学时,他的眼睛亮了,出奇地有神。<br>    “小说是不能解释的,因为作为一个作者,我如果还有更好的办法来传达的话,我就不会用这种方法去写了。我用一种方法来写就说明我认为我再也找不到更好的表达方式了。你要我再去解释是不可能的。但我认为作者和读者是各行其是的两条轨道,我不认为作者想到的东西就一定是要读者去接受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也有他的一种创作在里面。你在读的时候也是一种创作,在做你自己的阐释,都是对已经完成的作品的一个补充。我也许可以跳出来以你的角度来谈谈这个作品,但这是万不得已的……”<br>    说到写作的话题时,我见识到了另一个陶磊,一个不会妥协的认真写作的人,不是办公室里的一个小白领,而是身为八○后作者的夜x,有一点偏执,有一点自傲,更多的则是热情和执著。开始相信,这个世界有很多的双面人,像超人一样,平时戴着眼镜一脸木讷,危难关头甩掉眼镜,撕开衣服露出夺目的红S,“嗖”的一声飞去拯救地球。开始相信,在都市水泥格子间里也隐藏着这样一类人,白天飞快地打着各类数字报表,晚上静静地读着卡尔维诺。<br>    Luis以博学在八○后的圈内闻名,哪怕是已经出名的年轻写手遇到他也要“礼让三分”,是传说中真正的牛人。高人总是喜欢隐居深山,牛人如今却在萌芽杂志社里做着编辑。Luis的全拼是Luisborges,本名唐一斌,另一个名头是七月人。理科出生的他,没有上过任何专业文学理论课程,仅仅凭借着博览群书,以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征服了“自命不凡”的八○后们。<br>    见到他的第一印象,击碎了我对他之前的所有想象。高大得像某洁厕广告里的威猛先生,原本以为的书斋文弱书生形象被眼前这个壮汉一脚踢出了脑海。Luis自诩中学时球踢得不错,什么位置都能踢。七月人就是那时他参加的球队的名字,球队还以这个名字报名参加了当年“著名”的《新民晚报》杯。于是,就有了七月人这个笔名。回想当初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的情景,夜x说是凄凉的雨天,他立刻更正:出来时雨停了。比赛结束,他还想踢球,只是因为下雨把当时的考场南洋模范中学的操场弄得坑坑洼洼,害得他没法踢球,说起这个,看他愤恨的样子比没有赢得比赛一等奖还要遗憾。在挨过了四年理科生涯之后,Luis曾经想“弃暗投明”,报考华师大文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因为复习得太晚,在考试那天睡过了头。早上十点,夜X惊愕地发现Luis在网上时,他早已释怀,“呵呵,睡过头了。”惊得夜X无言以对。<br>    不知道是因为身高马大还是因为其他原因,Luis很能笑,而且笑起来很大声。这样一个爽朗的家伙在夜X看来却固执得要命。<br>    “Luis写东西,包含小说审美和思考的东西,我认为他没写完,他却坚持认为自己写完了。我还会考虑一些大众审美的东西,用一些花招,虽然这对小说不是非常必要的,但我认为帮助读者理解是必要的,我就会加进去。可是他就不会。”<br>    在Luis看来,生活中有太多东西暗藏机关。就像路边的那只水表。一个人在路边卖水表,水表装在他的包里,水不断地流出来,他的包很小,却始终没有水溢出来。他知道只要仔细看就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他要的就是那份不仔细,那种神奇的感觉。这让他想到生活,生活不仔细看就会是一个很巧妙的东西。像是他写小说,被一些东西吸引着,吸引着,使他迫切地想把它写出来,一旦写出来,说清楚了,不吸引他,他就会立即停下来。<br>    “我不会对它进行修饰什么的。一个短篇小说,我把自己关注的地方表达出来就可以了,我觉得能看懂,就像博尔赫斯,他讲诗歌,讲长诗,用一个比喻,读者说没听懂,他只能用另一个比喻,或者把那个比喻再重复一遍,用另外一个故事。有些东西是无法直接说给别人听的,这是我最感兴趣的,我最希望在小说中表达出来的。我写了这样一个故事,你说如何让我更清楚地表达给别人呢,除非再写另外一个东西。”这就是Luis,一个阳光而固执的威猛先生。<br>    初识<br>    生活的交集就从一次共同的经历开始——新概念作文比赛。<br>    一九九九年,也就是夜x高三那年,一个同学拿来一本当时发行量不过一万的杂志递给他。上面刊登了一个很小的作文竞赛广告——新概念作文比赛,于是两人一同参加了第一届新概念比赛。夜x得了二等奖,而和他一起参加作文比赛的同学得了一等奖。这本杂志就是《萌芽》,他的同学就是日后“八。后”代表人物之一刘嘉俊。对于高中就开始写长篇的夜x而言,写作是一种单纯的喜好,即使得奖之后也没有想过他的未来会因此有所改变。比赛完,刘嘉俊被华东师范大学招走,他才意识到一等奖获得者竟然可以保送,只得“悲凉”地去高考了。高考结束,夜x没有考入自己的第一志愿复旦法律系,而是进了复旦的中文系。中文系是他的第二志愿,喜欢写东西,所以认为那会是幸福的所在,当然,仅仅是认为而已。中文系的写作课只有一门,课程名是“应用写作”。<br>    新概念比赛获奖后,夜x开始在《萌芽》工作,帮助《萌芽》刊中刊“AMAZING”的创刊和萌芽论坛的日常管理,因此得以接触许多和他一样喜欢写作的同龄人。范继祖——小饭就是其中的一个。第一次见面,小饭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谁都不理,酷酷的造型摆了很久。夜X暗想:这个人是不是很牛逼啊?交往一阵才发现他是一个很纯朴的人,市郊长大的孩子很腼腆,所谓的“酷”其实是不好意思和大家打招呼。<br>    至于和Luis的第一次见面,夜x和Luis有各自不同的两个版本。在Luis的印象里,他是在第三、第四届新概念的颁奖大会上第一次见到了夜X。Luis比夜X小一级,高二的时候参加了新概念第一届比赛,和夜X一样得了二等奖。在高二之前,他从没有看过《萌芽》,准确地说不看任何文学杂志。只记得《新民晚报》上有一个很小的角落登了新概念作文比赛的事。这块“豆腐干”唯一吸引他眼球的是上面那行“与应试作文不同”的小字。在学校里作文屡受老师批判的他立刻就想到要参加试试。得奖后,他依旧埋头于物理班的学习,最后考取了华师大数学系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当文学只是生活中的一种喜好时,就能没有负担地尽情去热爱。对于“学-行怨-行”这个道理,他拿捏得恰到好处。<br>    夜x脑海里两人初次见面的版本,其实是Luis印象里的第二次见面了。说起这次见面,不得不先提一下华师大的宿舍楼。坐落在上海市西面角落里的这所大学素以“花前月下”闻名沪上各大高校,成就此名的要素之一就是女生多。校内十几栋宿舍楼,男生被集中在寥寥几栋宿舍楼里。小饭和Luis就很巧地被安排在了一墙之隔的两间宿舍里,两个分别在哲学系和数学系的原本八竿子打不到的人凑到了一起。一番寒喧,对上“萌芽”和“新概念”的切口,立刻引为知己。小饭和夜x在萌芽杂志社早已熟识,于是在某一天,夜x风风火火地跑来华师大会老友,小饭将Luis介绍给了他,终于将三人聚齐了。和Luis见面给夜X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刚一见面,Luis就送了他一本书,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夜X当时暗自思忖:这人怎么一见面就送书。岂料这本花城一九九○年代早期出版的《白雪公主》在二○○二年已经极为少见,当时书店不过两本,被Luis撞见后,毫不犹豫两本全买下了,一本留给了自己,另一本就给了刚认识的夜X。<br>    同盟<br>    黑锅论坛的建立,仍旧要从《萌芽》说起。二○○二年之前,《萌芽》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络论坛,夜X、Luis、小饭等人都是论坛上的主要负责人。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又因新概念的知名度与日俱增,萌芽论坛的人气越来越旺,不免就出现了一些混乱,于是就有人动了另起炉灶的念头。
展开
目录
秘密圈子<br>八0后的客厅——黑锅论坛<br>回放:我倒不倒霉?(陶磊获奖作品)<br>回放:苹果的想象和我的作文观(唐一斌获奖作品)<br>泰安招待所<br><br>爱情密码<br>刘莉娜:新概念,爱情密码<br>回放:风里的密码(刘莉娜获奖作品)<br>两个人和一种告别——事关张尧和蔺瑶<br>回放:十七岁的边缘(张尧臣获奖作品)<br>回放:妈妈(蔺瑶获奖作品)<br>女人如花花似梦——苏德、周嘉宁花样印象<br>回放:扎西德勒(周嘉宁获奖作品)<br><br>感性校园<br>杨倩:感性写作,理性生活<br>回放:缺口的苹果(杨倩获奖作品)<br>邹霖楠:从娜娜到奈奈<br>回放:人为什么总在仰望(邹霖楠获奖作品)<br>张思静:只是一场单纯的作文竞赛<br>回放:水村山郭旗风——我看《水浒》(张思静获奖作品)<br>张怡微:擅长给自己定位的女孩<br>回放:我和吉瑞(张怡微获奖作品)<br>李一帅:我真的很想知道前任获奖者的消息<br>回放:怀伤之念(李一帅获奖作品)<br>阮项:文学创作是对人生思考的一部分<br>回放:不自己的日子里(阮项获奖作品)<br><br>媒体世界<br>陈佳勇:我是新概念总机<br>回放:来自沈庄的报告(陈佳勇获奖作品)<br>王越:和时间赛跑<br>回放:高三与我的交易(王越获奖作品)<br>嵇晨:我不晃文学圈<br>回放:在打工的日子里(嵇晨获奖作品)<br>应尤佳:财经新人类<br>回放:再见吧,绳子;再见吧,蛇!(应尤佳获奖作品)<br>徐敏霞:新概念让人加速成熟<br>回放: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徐敏霞获奖作品)<br><br>型男型女<br>郭允:正面清华,反面复旦<br>回放:教育人的拿来(郭允获奖作品)<br>尹珊珊:新概念是一场聚会<br>回放:为什么还活着(尹珊珊获奖作品)<br>泛泛而谈——小饭印象<br>回放:发昏(小饭获奖作品)<br>与桃之11的一场魅力邂逅<br>回放:我的小说(桃之11获奖作品)<br>祁又一:有时和老徐斗地主<br>回放:我的浪漫历尽沧桑(祁又一获奖作品)<br>写作是深透其中的——王皓舒<br>回放:今天谁最美丽(王皓舒获奖作品)<br>HELLO·庞婕蕾<br>回放:我是一只笨小孩(庞婕蕾获奖作品)<br>盛开:新概念是我人生的转折点<br>回放:外婆(盛开获奖作品)<br><br>悲欣保送<br>刘莉娜:一场悲愤的保送<br>李一粟:从“上帝”到“土豆”<br>回放:半个小时的上帝(李一粟获奖作品)<br>附录<br>对参赛者的建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