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近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0670184
  • 作      者:
    饶杰腾编著
  • 出 版 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近现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文学教育具有的和应该发挥的作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少并且单一、陈旧;另外,中小学文学作品的教学方法存在着严重问题。 人们认为.在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极其有限的文学作品,教师往往采取"肢解"分析的方法,使学生感受不到文学作品的整体形象,得不到情感的熏陶、审美的体验,无法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三、中国文学以“尚公”为准。收“固体”之效
  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廿六日(1904年1月13日).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复奏重订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章程规定:“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论其知识,练其艺能,务其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而设普通中学堂,则是:“令高等小学毕业者人焉,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所谓“根柢”,即指“四民(士农工商)皆应必知之要端”。
  与此同时,根据《奏定学堂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制定了《学务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第九条规定:“中小学堂宜注重读经以存圣教。”并认为.“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它把读经与尊圣、信教联在一块。于是.进一步指出:“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谓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所尊的“圣”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所宗的“教”,就是封建旧礼教,或者称之为“孔教”。读经书这样的“文”,就是保存历代“圣贤”那样的“道”。存“道”才能“立国”。
  “章程”所列12门学科中,与语文有关的除读经讲经外.还有中国文学。所谓中国文学,是相对于外国文学而言。实际上主要指文章.也包括文学.但不纯属文学,而是以文言文为主要语料。
展开
目录
第一章戊戌变法前后的语文教育\l
一、维新派与洋务派文学思想的斗争\l
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与中国文学的独立设科\2
三、中国文学以“尚公”为准,收“同体”之效\4
四、清真雅正的衡文宗旨与不拘载道的传统观念\5
五、“读·背·讲”旧法的延续与“新法”的引进\9

第二章辛亥革命前后的语文教育\17
一、杂文学理论的总结和纯文学思想的萌发\17
二、实施“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废止读经讲经科、单设国文科\18
三、以“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20
四、选材注重“神理渊含,气盛言宜”\2l
五、在熟读、讲解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玩索\24

第三章五四运动前后的语文教育\35
一、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35
二、“发挥平民教育精神”与国语科的产生\36
三、发生研究巾国文学的兴趣,培养欣赏中国文学的能力\38
四、“适切现实的人生”、“富有艺术的价值”的教科书\40
五、“学生本位”观念的倡导与多种新教学法的尝试\45

第四章国民党统治时期的语文教育\70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兴起和革命文学的倡导\70
二、“党化教育”与国文教育\71
三、了解固有文化,发扬民族精神\73
四、教材力求不违背时代潮流及体裁风格,堪为模范者\76
五、教学空间的拓展--精读与略读\81

第五章抗日战争前后的语文教育\97
一、民族解放战争和救亡文学的突进\97
二、战时教育方针对国文课程的影响\98
三、文学在国文科中的地位、功能与任务’\99
四、教材:足以发扬民族之精神,增进国民现实生活的知识和堪为学者写作之模范\101
五、文学欣赏与文学欣赏能力的培养\107

第六章解放初期分科式的语文教育\146
一、“五四”新文学传统和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冲突\146
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与语文分科\147
三、阅读、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与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149
四、文学课本:文学作品与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常识相配合\151
五、文学作品的讲析与文学知识的讲述\158

第七章“反右”、“大跃进”后语文学科中的语文教育\183
一、“左”倾文艺思潮及其纠正\183
二、从批判“三脱离”,提倡“三结合”到“调整、巩固、提高”\184
三、语文教学目的:教会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186
四、教材: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凭借\187
五、教师讲清楚、解透彻,学生认真听、积极练\193

第八章“文革”后(新时期)的语文教育\223
一、社会转型和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223
二、教育的拨乱反正和“面向世界”\224
三、培养评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和健康高尚的审美观\225
四、选材的时代性、典范性和组元的科学化\227
五、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232

第九章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258
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逐步形成与文学领域“人文精神”的论争\258
二、提倡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59
三、培养语文素养的语文教学目标\26l
四、丰富教材的人文内涵\263
五、注重学生、教师、作者(文本)的对话过程\269

不是结束的结束语\300
一、文学教育应当辩证地把握文学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关系\300
二、文学教育必须准确地摆正在母语教育中的地位\301
三、文学教育一定要恰当地处理实用性目标和文学性目标的联系\302
四、务必全面精选文学名篇,系统构建文学知识体系\304
五、文学教育务必实施知情意教育\308
参考文献\31l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