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农村的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机制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210847
  • 作      者:
    沈亚芳,谢童伟,张锦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张锦华,1977年12月生,江苏扬州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主要致力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现正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的研究工作,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的研究。
    沈亚芳,1980年8月出生,江苏常熟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致力于教育经济与管理的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的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多项奖励。
    谢童伟,1982年5月出生,福建泉州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主要致力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上海市决策咨询项目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农村的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机制研究》在构建教育贫困和补偿的理论和现实依据的基础上,从区域性教育贫困、溢出性教育贫困、阶层性教育贫困、选择性教育贫困以及制度性教育贫困等方面,对中国农村教育贫困的现状及其影响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剖析,并提出了补偿机制设计以及相关政策建议,以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持反面观点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孙自铎(2004)指出,跨省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并对持跨省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地区差距做出贡献之说进行了反驳。韦伟、傅勇(2004)认为,劳动力流动没有缩小收入差距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中国由于存在许多制度障碍,流动成本非常大;第二,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基本上无法进入高工资和福利的领域,因此工资水平低,其收入都不高。段平(2007)认为,对中部来说,流动人口不管是从对劳动力数量的增长贡献上,还是从对本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的增长贡献上,都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许绍元、李善同(2008)认为,区域问劳动力迁移可以有效改善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增速,缩小地区间生活水平差距,但由于在一国内部资本流动性很强,存在“资本追逐劳动”现象,因此并不能缩小人均GDP的地区差距;虽然劳动力迁移显著提高了输出的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但单纯的劳动力输出并不能缩小同发达地区人均产出的差距。严浩坤、徐朝晖(2008)的研究表明,尽管流动方式不尽相同,转型期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地区的经济差距。李道庆、陈恩(2009)认为,流动劳动力空间分布失衡加剧了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差距。
    另外,有的学者分别对不同区域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也不同。张薇(2007)认为,劳动力流入对经济的影响因地区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东部地区的劳动力流入对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中部和西部的劳动力要素流入却延缓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可能与流动劳动力的素质差异有关。严浩坤等(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对中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方向和强度表现不同,对地区差距的影响是劳动力流入与劳动力流出综合作用产生的结果。
    那么,究竟农村劳动力流动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是正效应大还是负效应大呢?农村劳动力流动是资源要素配置的一种方式,为全国的经济增长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但是正如以上文献所述,劳动力流动对于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一直是有争议的。下面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差距影响进行判断,以便为教育补偿分析提供依据。
展开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教育贫困的概念与中国贫困的特征
1.1.1 教育贫困的概念
1.1.2 教育贫困的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关于教育贫困
1.2.2 关于教育、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流动
1.2.3 关于人力资本溢出
1.2.4 关于教育补偿
1.3 全书安排与主要内容
第2章 教育贫困和补偿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2.1 人力资本的增长效应与贫困
2.2 外部性与贫困
2.2.1 外部性的概念
2.2.2 教育外部性与供给
2.2.3 人力资本外部性
2.2.4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教育的贫困
2.3 人力资本的收入效应与贫困
2.3.1 人力资本投资和教育
2.3.2 收入扩散效应与贫困
2.4 公共物品与教育的属性
2.4.1 公共产品的界定及最优规模界定
2.4.2 教育的产品属性
2.4.3 义务教育产品属性界定与供给
2.5 教育补偿
第3章 教育投入、区域差距比较与区域性教育贫困
3.1 农村教育投入现状与差异分析
3.1.1 农村教育投入现状
3.1.2 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差距分析
3.2 教育投入与教育发展区域差距
3.2.1 农村教育人力资本的估算
3.2.2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对农村教育人力资本形成的作用
3.2.3 中国农村教育水平区域差异与分布特征
3.2.4 农村教育差距变化的原因分析
3.3 低发展地区教育的区域性贫困——sst分析
3.3.1 sst指数运用
3.3.2 农村教育贫困程度的分析
第4章 农村劳动力流动、外部性与溢出性教育贫困
4.1 农村劳动力输出地与输入地人力资本收益非对称性效应
4.1.1 劳动力输出地政府教育投入效应分析
4.1.2 劳动力输入地政府教育投入效应分析
4.2 农村劳动力区域流动引致的外部效应分析
4.3 人力资本溢出与区域性教育贫困的强化
4.3.1 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流出的负面影响
4.3.2 区域性贫困的强化
第5章 教育发展、社会流动与阶层性教育贫困
5.1 教育发展与社会分层——一个历史的考察
5.1.1 科举制度出现前的教育与社会流动
5.1.2 科举制度与社会流动
5.1.3 近代教育与社会流动
5.1.4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与社会流动
5.2 现阶段农村社区的阶层流动与教育
5.2.1 相关研究和综述
5.2.2 样本社区社会流动的特征
5.2.3 模型的构建
5.2.4 实证分析
5.3 社会分层视角下的农村教育贫困
第6章 就业困境、激励不足与选择性教育贫困
6.1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状况
6.1.1 大学生总体就业率分析
6.1.2 农村大学生就业率分析
6.1.3 农村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分析
6.1.4 已毕业农村大学生职业满意度的调查分析
6.2 影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的可能因素分析
6.2.1 社会资本不足
6.2.2 家庭对教育的投入少
6.2.3 农村大学生自身的人力资本劣势
6.3 农村大学生就业难对教育决策和教育贫困的影响
6.3.1 就业难对户主教育投资的影响的初步分析
6.3.2 就业难对学生教育认可度的影响
6.3.3 就业困境对农村家庭教育选择的实证研究
第7章 社会变迁与新的制度性教育贫困
7.1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村劳动力的教育贫困
7.1.1 二元经济与农村劳动力教育:一般理论
7.1.2 中国农村劳动力教育状况:现状描述
7.1.3 中国的二元经济与农村教育:现实思考
7.1.4 结构转换与提升教育:改进路径
7.2 经济转型与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贫困
7.2.1 新生代农民工与区域经济发展——以长三角为例
7.2.2 长三角经济体中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现状
7.2.3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相对贫困
7.2.4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贫困的因素分析
第8章 教育贫困的社会经济影响及补偿机制设计
8.1 教育贫困的社会经济影响及补偿的必要性
8.1.1 教育贫困的社会经济影响
8.1.2 中国农村教育补偿的必要性
8.2 教育补偿的现实状况
8.2.1 教育补偿的国际经验
8.2.2 中国对农村教育的补偿政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8.3 区域性教育补偿机制设计
8.3.1 教育区域补偿的界定与模型
8.3.2 教育区域补偿的额度估算
8.4 其他教育补偿策略
附录1 教育投入效应分析模型假设与推导
附录2 教育补偿效应分析的模型假设与推导
附表
附表3.1 1996~2008年分地区地方农村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项支出统计
附表3.2 1996~2008年分地区地方农村初级中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分项支出统计
附表3.3 1997~2008年各省平均受教育年限
附表3.4 1997~2008年各省教育基尼系数
附表3.5 2001~2008年农村平均受教育年限
附表3.6 2001~2008年各地农村教育基尼系数
附表3.7 2001~2008年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aey及egini统计描述
附表3.8 2001~2008年城市平均教育年限
附表4.1 相关数据描述
附表4.2 各省份教育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影响
附表5.1 城乡教育资源及教育成就比较
附表8.1 2001~2009年各省应支付的教育补偿估算额度
附表8.2 2001~2009年各省应获得的教育补偿估算额度
附表8.3 2001~2009年广东应支付的教育补偿估算额度
附表8.4 2001~2009年四川应获得的教育补偿估算额度
附表8.5 我国目前主要的义务教育资助、援助
附图
附图3.1 农村初中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均值与变异系数
附图3.2 农村小学的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均值与变异系数
附图3.3 2001~2008年农村平均教育年限变异系数
附图3.4 2001~2008年农村教育基尼系数均值和变异系数
附图4.1 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水平与农业就业优势比
附图4.2 1990~2008年农业就业人数与农业收入比重
附图4.3 1991~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附图4.4 1990~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构成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