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30年来,基础教育政策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变化。表现在基础教育发展政策的价值取向上,由主要重视社会工具价值向关心社会综合利益转变,由重视整体利益向关注教育利益的公平分布转变,由重点关注数量发展到关注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经费责任方面,由官民共担向政府担纲转变,基础教育的公益性得到进一步彰显。[高鸿源,2008(11)]
有论者以北京市为例,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政策的发展:①拨乱反正,百废待兴(1978-1987年)。这一阶段主要是推翻“文革”中对教育的“两个估计”,恢复高考制度,恢复重点中小学制度与发展职业高中。②站在市场门口(1988-2006年)。这一阶段主要是加强中小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学校“自筹资金”,使基础教育站在了市场门口;同时,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基础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附庸”。③从均衡走向公平(2006~2008年)。在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推动下,特别是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出台,基础教育在取向上逐渐从均衡走向公平。[王晋堂,2008(20)]
还有论者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演进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5年):农村基础教育“身陷囹圄”,拨乱反正显现发展契机,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央果断出台一系列文件与指示,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第二阶段(1985-1994年):农村基础教育稳步发展,“以乡为主”蕴涵“普及”希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已经开始围绕农村基础教育自身发展的目标展开,基本建立起了一套正规的政策制度体系,完成了新旧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基本过渡;第三阶段(1994-2001年):农村基础教育处境尴尬,“以乡为主”难逃“分税”阴霾,1994年“分税制”实行后,农村基础资金不足导致政策实践性与可操作性下降;第四阶段(2001-2005年):农村基础教育体制重整,“以县为主”透射“统筹”光芒,“以县为主来统筹管理全县的义务教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