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450489
  • 作      者:
    林高明著
  • 出 版 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特色:
  观察课堂,就是在尘嚣中,将清宁的心灵徐徐盛放,聆听阳光行走的温暖与足音。
  观察课堂,就是在不断地积蓄,生命中爱与智慧的元素,凝神晤对来自星辰的启示。
  观察课堂,就是在艺术的顿悟间,酝酿汩汩诗意和殷殷依恋,创造理想的教育与美好的人生。
展开
作者简介
  林高明,男,l975年出生于福建省仙游县郊尾镇。1994年毕业于仙游师范学校,现攻读教育硕士。曾在长安小学、阮庄小学、郊尾中心小学任教,现任仙游县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系教育

  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兼职副研究员。2006年被聘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课堂教学课程团队核心成员。2007年被聘请为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新课程培训讲师团成员,担任福建省教育厅“农村青年骨干教师培训项目”授课教师。多年来,笔耕不辍,近年来在《人民教育》、《中国民族教育》、《中小学教材教学》、《中国教师》、《生活教育》、《教师博览》、《中小学管理)、《基础教育课程》、《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师道》《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教育时报》等全国近百家报刊上发表文章二百多篇。有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素质教育大参考>等转载。参与主编《教育博客教师专业成长的航程》(福建教

  育出版社于2007年3月出版)、《生活在痴迷之中》(华东师大出版社于2007年6月出版)。其间在厦门、泉州、武夷山等地做过教育教学讲座二十多场。
展开
内容介绍
  《课堂观察:顿悟的艺术》中有灵光一闪的观课思想的打磨,有可资借鉴、行之有效的观课方法与透视技术,也有视角独特、触须敏感的课堂解魅……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怎样保持一颗具有敏感力的心。学习怎样保持大脑激活与思维沸腾的状态。学习怎样以自己的生活、人生融入课堂。在修炼课堂时修炼人生,在修炼人生时修炼课堂。
  课堂的意蕴是什么?是种植人生美好的意义。是开启生命诗意的旅行,是放牧心灵明澈的流河。是凝练智慧的熔炉……置身课堂,置心课堂,我们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尘埃之微。在这种观察中,我们迷恋生命的成长。敬畏生命的本质。通过内在的“心眼”。我们眺望无限的人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在课堂间寻求思想的风帚。十多年来。作者行走于数千个课堂,用心涵泳,大含细入。作者以整体人生、整体生命的视野来含纳课堂的呼吸与心跳,理解课堂的丰富、复杂。体验课堂的艰难与欣悦:以细致入微的“灵心慧眼”来透视课堂生活中的所有的情节与细节。阐隐发微。力求见人所未见,见微知著,努力道人所未道。所有的这些都是以一种“草根情怀”来进行的“田野作业”。作为教师,这是一种非常切近课堂生活与自身生命的“研究”。观察课堂。在日思月磨中。实践自然而然地渗入了理性的光辉:理性思考也有了实践的朴实的质地。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心灵日照
  让思想为我们领跑
  行色匆匆地行行重行行。挤挤挨挨、浩浩荡荡的队伍追着他人的背影奔命般赶,赶,赶……是奔赴天堂之旅,还是引向地狱之门?鲁迅先生在历史的深处追问:到哪里去?是啊,急急忙忙,劳劳碌碌,路在何方?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中,有谁在质询教育到底要走向何方?
  埋头苦干固然可以称之为美德,但如果眼睛也被掩埋了,头脑也被埋葬了,那么我们不啻被蒙上双眼的毛驴。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便一直在如驴拉磨般地转圈,转来转去都似乎无法走出分数至上的轨道。我们追着成绩,捧着书本,盯着卷子,压着孩子,听着各级各类的专家话语,小心翼翼地揣摩着大大小小的领导的意旨,诚惶诚恐。思想,一个多么陌生的词,在贫瘠的大脑里,在苍白荒漠的心灵中,它永远是个流放者。对大多数教师而言,成绩统计表上的数字才是教育的真理,领导的笑脸就是代表着教育的思想。教育正过着一种被阉割了想象力的荒诞的数字化生活。跪着教书,成了千百年来教师屈辱的侧影。在这长长的、浓浓的阴影中,谁能为我们带来阳光的信息?
  自己,唯有自己的思想才能拯救自己与教育。谁选择了站起来,让思想为我们领跑,谁便向着太阳,距离梦想近了、更近了!帕斯卡说,人的伟大和尊严全在于人的思想。教育的奇迹与伟大也全在于教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赋予教师职业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如果教育思想缺席,那就意味着,教育非但无法解魅与去蔽,反而是一种愚弄和蒙蔽,意味着教师的平庸、乏味及僵化,同时也意味着对孩子未来的放弃,乃至于犯罪。思之所存,道之所存,也才有师之所存。然而,我们的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没有成规可以墨守时,便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上课了!离开了教学参考书便不知如何理解教材,没有试卷作为目标作为向导便不知要教些什么,更不用说教学何为了。我们的老师更多的是如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被迫只顾眼前的目标,他就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的生命”(《什么是教育》)。没有时间去展望整个生命,对于教育的终极追求,对于教育的本真方向就更无暇顾及了。
  教育最为深刻的意蕴就是思想的启蒙,生命的点润,精神的滋养。欧阳修笔下的卖油翁再神也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他自道其短:“我亦无他,唯手熟耳。”那些唯分是举、唯分是争的应试高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考试工场的熟练工而已,学生从他身上所得的再也没有其他更有价值的东西了。因为学生偶尔想起他的课堂时,从未感到精神振奋、心灵激动。甚至,没有学生能够再想起他上的课留下的哪怕是一丝半缕的痕迹。一切的大匠、大家、大师的背后一定有大思想、大彻悟、大理解。
  想起了叶圣陶,这位初中毕业的文学家、语文教育的一代宗师。他自1912年开始任小学教员。他的第一篇署名论文就是与王钟麒(伯祥)合著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1919年1月1日发表于《新潮》l卷1号),他在小引中指出,此篇就著者平日之经验之理想撰述之。篇中多为平易朴实之理论,少陈类似教案之方法。其理由是“盖理论乃根本,乃原则,根本定,原则立,自能左右逢源,自由肆应。方法则随事而变,难以隅反也”。作为一名二十来岁、只有七年教龄的小学教员,他立意高远,敢探教育教学之新理,自觉地总结自身经验,使之上升为“平易朴实之理论”,而决不令其拘泥于“类似教案之方法”,其实,这已充分透射出一代教育大师的理论
  勇气和思想力量。这与许多教师孜孜于应用操作,劳劳于套路模式相比,其境界真是天壤之别。当反观我们新课程培训时,课改专家苦口婆心地传播新理念,而我们的教师几乎众口一词地称,理论和思想不要说得天花乱坠,告诉我们怎么教就行了!我们习惯于按部就班、照章办事,而肩上扛着的沉重的脑袋已经昏昏欲睡了。
展开
目录
一、心灵日照
1.让思想为我们领跑
2.根植于课堂的思想
3.灵心慧眼观课堂
4.生命的立场
5.观课的视点:情、理、智、趣
6.阅读为课堂加温
7.反思教学反思
8.“师生对白”中省略了什么
9.教育,氤氲人性的温情
10.捍卫孩子的生命意识
二、透视技术
1.课堂上,你是否在干扰学生的学习
2.请改造我们的课堂用语
3.课堂中“人称关系”的教育意味
4.你记住学生的名字了吗
5.质疑“表扬过多过滥”
6.“一次抚摸”被误读的背后
7.智慧在对话中生成
8.倾听学生的内在生命尊严
9.倾听学生的生命体验之音
10.倾听学生思维的创意
11.智者问得巧
——关于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
12.感应学生的心灵
——课堂评价方式透视
13.沉默的旨趣
14.课堂的命脉——教学机智
三、课堂解魅
1.自由的纪律
2.教育,从梦的守望开始
3.从“老师是骗人的”说起
4.在思维与生命的悖离之间
5.执叩语文教学
6.于细微处见理念
7.向细节更细处漫溯
——对一课堂片段诊断的诊断
8.价值引导不可画地为牢
9.留住童话与诗意
10.以专业判断力引导有效生成
11.转“误”为“悟”
12.在独特体验与价值取向之间
——从狐狸聪明说起
13.让幽默走进语文新课程
——生命聊天室的记录
14.学习的解放
——从《跳水》教学中感悟
15.龟兔赛跑与教育文化
16.寓言重读
17.同情的意蕴
18.学校的精神谱系
19.是教材,还是教条
四、名家视野
1.探寻发芽的思维:苏霍姆林斯基
2.品味课堂的气韵:阿莫纳什维利
3.心融于课堂:佐藤学
4.教育的意蕴:马克斯·范梅南
5.哲思流贯照眼明:黄克剑
6.课堂中大写的人字:叶澜
7.生命诗意的栖居:张文质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