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第12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4143259
  • 作      者:
    丁钢主编
  • 出 版 社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加强国内外学者在中国教育发展和国际关系、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多方面领域的研究交流与对话,提供一个对话的右介和共享的学术平台,从不同的角度和多元的话语方式来观察中国教育。<br>    提升中国教育与全球教育发展之间的必要张力,拓展中国教育在全球教育发展中的空间和作用。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教育自孔子以来就一直是在复杂的文化与技术力量冲击下冶炼自己的文化品质,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启动国际视野不仅是为了直面并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复杂处境,而且更是表达了一种对中国教育之优秀文化底蕴的自信:无论中国教育怎么演变,都不会丧失自孔子以来便已成熟的文化品质、文化精神与追求。相反,其文化品质会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具有包容能力,在任何异域的教育文化面前,中国教育都可以启动其久经考验的吸收与融合机制,使其文化内涵在扩充的同时,仍然可以保持其本有的文化精神。<br>    具有了这样一种内在的一致性,文化的思考与责任担当就将成为研究动力,中国当代的教育变革与发展并不能以牺牲中华民族传统的基本精神为代价。历史证明,一个勇于改造与更新自己民族传统的民族,一个善于保持自己民族优秀传统的民族,才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
展开
精彩书摘
    学术研究与交流<br>    传统文化课程的创造:以《论语》讲授为例<br>    一、众口难调与上出好的“国学课”<br>    早在20世纪初期开始,中国教育界就有一批“新教育家”提醒人们注意,从事课程开发的时候应考虑学生多元的生活经验与求知兴趣。本文认同这一点。以《论语》为例,过去虽然许多人都很清楚学《论语》是为了完善人生,但人们的求学方法却不尽一致,有的习惯于从“政治”切入,读取其中的“治乱兴衰之道”,并以它们来安排自己的政治生涯;而有的着眼点则在“心性”,重在体会“圣人”的心迹与性情,进而净化自己的内心世界。这些求学路向分野正凸显了教师或学习者的背景差异。<br>    正所谓“众口难调”,教师倘若想设计出所有学生口味皆能满足的传统文化课程,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因此教师在课程中安排的学习内容与方法虽然考虑了学生的背景差异,但教师在安排这些内容与方法的过程中,终究还是得“自己做主”,教师安排什么样的内容与方法,仍取决于教师自身有什么样的生活经验与思想情趣。从这一意义上讲,传统文化课程创造对于教师来说确实是一大挑战,是要看看自己的人生感受以及根据自己的人生感受创造出来的传统文化课程到底能赢得多少学生的认同,能对多少学生产生教育作用。<br>    这还仅仅是在考虑学生可能会给教师创造传统文化课程带来多少压力,如果再考虑学校以及社会,困难兴许还会更多。从钱穆、辜鸿铭等前辈先生的经验来看,对于试图创造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而言,能有多少学生会理解自己的苦心教导,实在需要一定的机缘,但即使是一个得意门生也没有,也无需怨天尤人,因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从心所欲”的分内之事。何况只要自己的人生感受与传统文化积累确实是可以打动人的,也不大可能会落得无人欣赏的惨淡结局,因此问题的关键仍首先在教师,首先在于教师能否把“国学课”上好。钟叔河先生记得,他小学时学过“卧薪尝胆”的故事。这则故事是叫人以越王勾践为榜样,发愤图强,成就一番大业。
展开
目录
学术研究与交流<br>传统文化课程的创造:以《论语》讲授为例<br>研究报告与评论<br>远程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能力——来自四川省康定县的案例研究<br>从理想到现实——偏远地区农村学校校长的教育信息化解决之道<br>专题研究与讨论<br>“好教师”的诞生——教师社会化的个案研究<br>教育经了我们什么——农村教育“既轨者”的流向和生存状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