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br> 一、以真理标准讨论为契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br> 3.突破原有思想禁区,开展教育理论大讨论<br>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精髓的思想路线,为全党、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使我们冲破许多思想禁区,重新审视一系列的教育理论问题,开展了一场有关教育理论的大讨论。从1978年一直延续到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教育理论界几乎对所有的重大教育理论问题都展开了讨论,并获得许多新的认识,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对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br> 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把教育作为上层建筑,认为其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还引申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论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上来,教育工作重点也相应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上重新认识教育的社会属性与职能,把握教育本质。<br> 1978年3月,《学术研究》杂志发表文章,率先对把教育归结于上层建筑的论断提出质疑。《教育研究》杂志也从1980年秋季开始,开展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搞好教育科学研究”的一系列座谈和讨论专栏,由此引发一场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这场讨论大都具有探索性质,先后出现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特殊范畴说、多重属性说、社会实践说等20余种相关又相对的观点,沉闷多年的教育理论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讨论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br> 第一,在研究问题的时候,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论述绝对化。对于教育的上层建筑属性要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加以全盘否定或肯定。在阶级社会里,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教育反映一定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并为其服务。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教育的许多内容、教育的思想和观点等,都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决定的。因此,教育的一些因素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但教育的一些内容以及教育的方法、手段等并不具有上层建筑的属性。教育既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直接关系,又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直接关系,还与人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