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亚洲与东方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209100
  • 作      者:
    盛邦和著
  • 出 版 社 :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亚洲“风土”是什么?哪里才是“典型亚细亚”?欧洲是海洋的,亚洲是内陆的。最典型的亚洲处在最核心的内陆。“高地。我们看见这一类高地在蒙古利亚人(就这个字的广义来说)所居的中亚细亚:从里海起,这些草原从北蔓延到黑海,和这相同的土地有阿拉伯沙漠、非洲巴巴利沙漠、南美洲奥利诺哥河和巴拉圭荒原。”②黑格尔指出欧亚大陆的核心区域,那里存在着最典型的“亚细亚”。
展开
精彩书摘
    社会经济发达到高度(典型)的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各种学术思想传人中国,吴泽认为这必将丰富中国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不过同时,吴泽也产生一个担心,会不会出现“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局面”?吴泽意识到,一些外国有关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的书籍及理论的出版,使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解不是日趋接近,而是出现了越争论分歧越大的趋势。
    这一时期的吴泽并没有对不同的观点做即刻的正面批判。他只是抱着虚心省思的态度,重新阅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著作,力图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把握马克思社会形态学说的内在意蕴和精神实质。②他继续循着“研究土地所有制”的思路,为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揭示的土地所有制、工具所有制、行会所有制,以及资本主义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诸问题作专题式的研究。
    从1983年开始,吴泽陆续发表了《马克思论古代土地所有制诸形式》、《马克思论封建工具所有制与行会制度》和《马克思论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解体与资本所有制的形成》、《(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与古代东方研究》等专题论文。1993年,吴泽的《东方社会经济形态史论》出版。该书是吴泽数十年来从事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的心血结晶,是新时期拓展马克思主义东方学领域的集成之作。
    围绕马克思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问题,世界与中国发生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争论的撞击点很多,归纳起来,诚如吴泽先生所说:第一,世界上有没有亚细亚生产方式?中国是否属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第二,假如中国走过“亚细亚”道路,马克思有关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结论是否还适合中国?第三,未来中国是否还将沿着“亚细亚”道路继续走下去?这些问题体现了吴泽等老一辈历史学家经历的那个时代的历史特色,许多问题已经解决。然而,他们的研究依然引发人们作如下思考:
    我们要继续确认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区别于西方的、独特的、东方式的生产方式,继续强调中国是亚细亚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这可以说是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探讨的前提。失去了这个前提,问题的讨论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意义。探讨亚洲走过的文明历程与西方有何区别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既然东方走过自己的道路,未来东方的道路因是历史的继续,也必然体现东方特色。事实上,东亚地区已经创造出亚洲式的现代化道路。对当代中国来说,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将给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以莫大的理论支持。另外,马克思一方面看到亚洲光明的前景,将希望寄托在亚洲,也常将“亚细亚”与“落后的东方社会”这两个概念等同使用。显然,亚洲近代的“落后”与亚细亚生产方式有着密切的连带关系。就本质意义上说,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农业社会的典型特征。当一个社会还处在前近代社会即农业文明的时候,这个文明特征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中国、埃及、印度等古老文明国家辉煌的过去,曾得益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然而,一旦近代的帷幕拉开,亚细亚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经济方式以及连带被这种经济方式演绎出来的精神方式便大大落后于时代,出现“春日冬衣”的尴尬。由此,文明转型与文化更新就成为东方,也包括中国的迫切任务。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原生态亚洲及其“生产方式特征
第一章 生态自然与原生态亚洲
第二章 原生态亚洲与“亚细亚生产方式”
第三章 亚洲观的逻辑演进
第四章 东方社会经济史论的研究

第二篇 中国“生产方式”与原生态亚洲的比较
第五章 历史的运行:“人口-土地”
第六章 中国地权演化与租佃自耕模式的形成
第七章 中国庄园的特点与命运
第八章 世界地权进化的一般途径
第九章 中国“生产方式”决定的“礼文化”
第十章 “民本论”的现代诠释

第三篇 亚洲文明进化中的原生态停滞
第十一章 亚洲文明进化的阻力构造
第十二章 井田精神的历史留痕
第十三章 古典空想主义与现代中国
第十四章 中国“儒家社会主义”论析
第十五章 “准亚洲”俄国的“村社社会主义”
第十六章 “乡村建设”思想的探讨
第十七章 拉美:不在亚洲的“亚洲”

第四篇 从原生态亚洲走向太平洋亚洲
第十八章 欧亚大陆与太平洋亚洲
第十九章 近代中国“海国”思想的发轫——海运、海商、海军、海权
第二十章 “海派”文化的“外缘”特征
第二十一章 “文明论”与“脱亚论”解读
第二十二章 日本战后改革及其局限
第二十三章 中国与日本的现代化比较
第二十四章 亚洲文明进化的系统性适配
第二十五章 市场社会与市民社会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