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大人”在民国》:
在朝鲜结识袁世凯
袁世凯,字慰庭,号容庵,1859年(清咸丰九年)生于河南项城。其叔祖父袁甲三是淮军重要将领,累官至漕运总督,项城袁家为当地望族。袁世凯的叔父袁保庆虽然得中举人,但膝下无子,于是将袁保中的四子过继过来,这就是袁世凯。
1874年(清同治十二年)袁保庆卒于江南盐巡道任内,袁保庆的遗孀牛氏只好带着14岁的袁世凯回到项城老家,但第二年袁世凯的生身父亲袁保中也去世了。正当牛氏、袁世凯孤儿寡母举步维艰的时候,袁世凯的堂叔、在京任翰林院编修的袁保桓回乡省亲,他见到了袁世凯,觉得他天资聪颖,为可造之材,于是将这个侄子带回北京,希望他能在科举考试中高中,走上仕途。然而,袁世凯却在乡试的时候两次落榜。
袁世凯虽说未曾取得半点功名,但仍然野心勃勃。有一次,他的老师王雁臣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题,命其作文。年轻的袁世凯以一介草民之身竟然写道:“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土,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稽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袁世凯对“四书五经”兴趣不大,喜骑射,更喜欢读兵书,他的书房中最多的书就是各类韬略兵书,由此他得了个“袁书呆”的雅号。袁世凯曾说:“过去我好奋匹夫之勇,现在学了敌万人之书,才知道好勇斗狠其实没有什么用处。三军不可夺帅,要是我手上有十万精兵,便可横行天下!”
1881年(清光绪七年)5月,袁世凯投奔山东登州养父袁保庆的生死之交吴长庆。吴长庆是淮军重要将领,统领庆军六营驻防登州,督办山东防务,深得李鸿章的信任。袁世凯在军营中如鱼得水,办事十分干练,似乎天生就是军中之料。
1882年(清光绪八年)8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朝鲜国王请求宗主国出兵靖难,清政府随即派庆军入朝镇压。袁世凯也随军进入朝鲜。在朝鲜期间,他因整顿军纪和镇压兵变有功而受朝廷嘉奖,叙功绩擢花翎五品同知衔。
他还帮助朝鲜国王训练了一支有5000人的德式新军,这让朝鲜朝野甚为叹服。
袁世凯在朝鲜的表现给李鸿章留下了很不错的印象。另外,其叔父袁保龄也是李鸿章所倚重的幕中之人。因此,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李鸿章就举荐袁世凯担任驻朝总理交涉通商大臣,成为清政府在朝鲜的“监国”大员。此时,袁世凯年仅26岁——此时他从军也不过4年,就已经从一介草民跃升为三品大员。
对袁世凯来说;在朝鲜期间不仅是升官发财,更重要的是结识了很多外国人,包括日本人、俄国人、英国人、美国人等,其中日后成为英国驻华公使的朱尔典对他影响甚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