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梅庵琴人传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78961
  • 作      者:
    严晓星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梅庵琴派起源于山东,于民国初形成于南京,崛起于南通,在南方琴坛有着巨大的影响。后来更进军港台,如今台湾的老一辈琴家几乎尽出梅庵门下,更远播欧美。梅庵琴社成立于1929年,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琴社之一。《梅庵琴谱》是八十年来刊印次数最多、流传最广的琴谱,也是最早被译成外文的琴谱,版本多达十余种,其中最新的版本收录于《琴曲集成》第二十九册。
  《梅庵琴人传》收录梅庵琴派开山大师王燕卿、琵琶大师沈肇州,古琴家徐立孙、邵大苏、程午嘉、刘景韶、吴宗汉、陈心园、朱惜辰,此外还有民乐大师刘天华、台湾中研院院士凌纯声、国画家王个簃等一系列著名人物。书中另有《待访录》、《梅庵琴派系年》,以补内容及体例之不足。
  《梅庵琴人传》配有珍贵图片近二百幅,大多数为第一次公布于世。
展开
精彩书评
  《查阜西琴学文萃》与琴坛故老的回忆里都提到,梅庵琴人在上海晨风庐琴会上一鸣惊人,从此影响不断扩展,声名远播海内外。以前看了,于不胜向望之余,也有不可思议的感觉。如今细读《梅庵琴人传》,才明白这一派既有历史的传承,更有自家的创新,它的异军突起,蔚为大国,不能说是偶然了。
  ——辛丰年

  这本琴人传记,作者做到了力求言必有据、公允平实,许多史料又鲜为人知且极其重要,没有时下常见的浮夸、庸俗吹捧的风气,写法也颇值得称道。
  ——龚一
展开
精彩书摘
  师承
  王燕卿,名宾鲁,字燕卿,号东武琴士,又号飞飞子,山东诸城普桥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生。王姓是诸城大族,王燕卿这一支到他出生时传说尚有土地六七百亩,壮年时家境逐步破落,生活困难,所以他自称是“青齐下士”。他家从高祖以来,代代习琴,他自幼受到熏陶,但没有乐器,就在书桌上拴上麻绳练习,可见他对琴的喜爱。
  在当时诸城,已经形成了以王既甫(溥长,1807—1886)和王冷泉(雩门,约1807—1877,此生卒年为旧说)为首的诸城琴派。王溥长宗虞山派,其子王心源(作祯,1842—1921)传其琴艺并后来居上。王冷泉宗金陵派,有资料说,他是王燕卿的曾祖,但未必可靠。
  据徐立孙与张育瑾的记述,王冷泉是王燕卿的老师,他演奏风格的绮丽缠绵与轮指的运用,对王燕卿有显著的影响。王燕卿跟他学《琴谱正律》上的曲子,但时间不长,便因他的去世而中止。有人以王冷泉去世时王燕卿年甫十一,证明他不可能是王冷泉的弟子。幼年学琴,所在多有,1920年晨风庐琴会首日独奏《文王操》的,是“九龄童子史勇根”,十一岁学琴则更无不妥。
  但是,随着近年来王冷泉手稿本《万古同悲》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书中的《冷泉纪年》修正了王冷泉的生卒年旧说。《冷泉纪年》显示王冷泉生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而终止于同治九年(1870),有可能便是在这一年或此后不久去世。而此时,王燕卿方过四岁,显然绝无从之学琴的可能。不过,徐立孙、张育瑾不至于无中生有,王燕卿琴风中也确有绮丽缠绵的成分,似乎存在王冷泉的影响。也许王燕卿曾从王冷泉的弟子学过琴,深受启发,而极推崇王冷泉;而门生故友不加详察,竟以为他便是王冷泉的弟子了。
  王心葵的弟子詹潋秋说,王燕卿先后学琴于王心源与王心葵(露,1878—1921)。有人即以王心源《桐荫山馆琴谱》、王心葵《玉鹤轩琴谱》与《梅庵琴谱》参校,证明此说。但徐立孙又曾记述:“燕卿先生常谓王心葵是其弟子。”从年龄上考虑,王燕卿长王心葵十一岁;以王心葵《玉鹤轩琴谱》与《梅庵琴谱》参校,其共同点也不妨说是王心葵受了王燕卿的影响。但詹潋秋的王燕卿从王心葵学琴之说也未必没有根据,徐立孙‘所谓互相师互相资,应是常有之事”之论,是比较通达的看法。
  可见王燕卿的师承是多方面的,非止一端,不能肯定其一则必否定其二。他后来曾说,自己在学琴期间“恒赖诸名流多方指授,自问始有进境”,这是坦率诚恳的自况。他还这样记述开始学琴时的情形:“乃于家藏书籍中搜求,复乞于叔伯兄弟,共得琴谱全部十八种、残编六种,抄录零锦若干……”这里的“诸名流”、“叔伯兄弟”,自然包括王心源、王心葵,也包括许多后人无法探求的名字。
  然而,众多的师承与琴谱都不能使王燕卿满足,他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他一边学习一边酝酿着自己的变化。
  革新
  在中国文化的价值体系中,琴的地位是无与伦比的。作为乐器,它无疑是最有表现力的;在乐器之外,它还有道德、哲学甚至宗教、政治的内涵。这一切既成就了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琴的音乐本质。美学追求上的“清微淡远”,其末流不免衍为“苦涩无节”;过分强调道德意义,削弱了音乐的情感投入,往往形成了过多的禁区;对精神境界的极端表现,则容易漠视实际操作中的技术枝节。这一切,显然不能使王燕卿得到满足。
  王燕卿学琴,不愿亦步亦趋。詹潋秋说,王心源因为他喜欢自由发挥而产生厌恶情绪,不肯继续传授,后来王心葵也因为同样的理由不肯授琴。王燕卿回忆自己的学琴经历时,曾这样写道:“……研究未能得其万一,又佐以《礼记》、《汉书》、《来子易注》、《纪氏丛书》,推其数以穷其理,殚心竭虑,数易星霜,未得其奥妙。嗣携琴访友,纵横海岱之间近三十年……”在另一版本中,他的说法是:“既不以他人为可法,又不以诸谱为可凭,殚心瘁虑,追本探源,无不别开生面,权其轻重,测其长短,推数以求理,聆音以察调,观其变化,旋转无穷。而一旦稍有所得,既得于心,复应于手,乃知古之雅乐,今人非不能学,在非人人所能学,在人之真好与假好耳。”
  在王燕卿自信的叙述里,可知他一直在追求“古之雅乐”,相信“真好”与“假好”能通过心手的相应反映在琴中,“既不以他人为可法,又不以诸谱为可凭”,并在这样的认识下对琴做了多方面的革新。
  徐立孙后来总结出王燕卿在演奏技巧方面的七点革新:琴谱点拍;指法服从于琴曲内容,吟猱滑动不拘成法,以实际效果为准;左手肉、甲音技巧;右手指法技巧;灵活运用“伏”法;以一气呵成为主;安弦、和弦的独到之处。在这七点中,左右手指法完全属于独家技巧;点拍是重视节奏的紧凑,一气呵成是重视旋律的完整和连贯,以及吟猱滑动和“伏”法的运用,总的来说都是重视琴的可听性,与过去节奏自由发挥、强调韵味忽视旋律的传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王燕卿对轮指的运用一直令人瞩目。关于他给旧谱添加轮指的做法,张育瑾举例说:“燕卿在诸城最初教王少如弹琴时,传谱上没有增添轮指,以后教晤仙弹琴时,传谱上就增添了许多轮指。”随着《龙吟馆琴谱》的重新面世,可以看到,事实上王燕卿所补加的轮指是有限的,也都恰如其分。
  ……
展开
目录
序/辛丰年
释名
目录
沈肇州(1859-1929)
王燕卿(1867-1921)
徐昂(1877-1953)
石重光(1890-1933)
李湘侨(1894-1925)
邓怀农(1894-1986)
刘天华(1895-1932)
孙宗彭(1895-1972)
徐立孙(1897-1969)
王个簃(1897-1988)
邵大苏(1898-1938)
周筱斋(1899-1990)
张蓓衡(1899-1993)
冯雄(1900-1968)
凌纯声(1901-1978)
夏沛霖(1901-1940)
程午嘉(1902-1985)
刘景韶(1903-1987)
吴宗汉、王忆慈(1904-1991,1915-1999)
王新令(1904-1965)
刘嵩樵(1904-1997)
黄稼承(1905-1924)
陈心园(1908-1994)
杨泽章(1908-1944)
史白(1908-1946)
王旭初(1908-1988)
严敬子(1910-1949)
李宝麟(1911-2003)
朱汇森(1911-2006)
徐昌震(1912-1985)
黄耀曾(1912-2002)
吕德宽(1914-1952)
徐遂(1916-1940)
范子文(1917-1996)
王建白(1919-2008)
邵元复(1923-1996)
朱惜辰(1924-1958)
徐霖(1929-2009)
邵磐世(1930-1971)
待访录
梅庵琴派系年
主要征引及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