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经学,经学是用来阐释文化价值的,但经翠也孕育培养了关於本文化知识的认知技术和学术理性。为了五经文本正定而出现的校勘学,其目标是文本的校订求真。汉河问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一。留其真就是保存正本的确定性。校勘之方法,就是一人持本,一人读折,如仇雠相对的文本同异的公开批评校订。校勘之根本在於自我内心求真的诚意,惟无自欺,亦无书欺。汉代校勘学的兴起改变丫学问存在的意义和方法,学术从此不再单纯是思想的产物,而有了历史的校正。东汉末郑玄注经开创的「注」改变了原本经师传经的训诂、章句的口语阐释经义模式,成为明确针对书面文丰的书写。郑玄注经确立了文字训诂、文献考据作为学术研究的根本方法。这也同时意味着,教师这个社会职业中区分出了对文本真伪负责的学者。郑玄注经,所谓如水灌注,必须附经而行,不可能独立於经,夹注在经文中间的解释更适合在纸上进行,在细长只容单行书写的竹简上是无法夹注的。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