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部平原地区的营田<br> 中部平原地区属于排水不畅的低冲击平原,这里地势平缓,洼池、湖淀分布广泛。低洼地区水无去路,自然灾害频仍,多春旱秋涝。雍正年间在中部平原所进行的营田主要分布在东、西淀一带,这里易受淀水和附近河水的泛滥之灾,许多地区在雨水较少的年份,旱作可以收获,雨水稍多,便颗粒无收。在这里,水源不是问题,而如何防御河水和淀水的冲决成为这次营田的主要任务。因此,从营田方式上分,可以把这一带的营田分为围田和筑堰营田两种方式。<br> 1.围田<br> 围田多适用于容易受河流冲击或者需要蓄水之地,其四周是高大的围子,围墙既可以抵御外面河流泛滥时的大水,又可用以蓄水。但是这种水田成本高昂,百姓难以承担,所以官营较多。东、西淀附近由于地势低洼而采用了围田的方式。<br> 雍正五年,开局新安,开始了在京西的营田活动。<br> 新安和霸州在东、西淀附近,其地势较低,雨水一多,便成邻壑。怡亲王等治理河道、开河疏流,然后发展农田水利,开辟水田。新安围田内疏沟渠,建水闸6座,引河淀之水种植水稻,自雍正五至七年民营稻田达701顷,官营稻田约190顷。①霸州于雍正六年开始营治稻田,官民营成稻田约41顷。<br> 沉寂了三年之后,由于怕以往的营田废弃,雍正重提营田,遂有了雍正十一年的新一轮营田高峰。这次营田活动主要在东、西淀一带展开,集中在营田难度较大的湿洼地带,其中一部分分布在霸州,大部分在文安、大城二县。其出资者主要是革职前来效力的官员,因为怡亲王有请,革职效力官员营田有功者可以优先起用。在这轮营田高峰中,据营田观察使顾琮奏报,在霸州,营田副使王钧修筑围埝,营田50顷,前任州牧陈起唐捐资劝民增修旧埝,营田70余顷。②文安、大城二县是这轮营田高峰的主要地区。其地湿洼,为72河汇聚之区,河水余波荡漾,汇为李齐、流河诸淀。占地数千顷,内有几十个村落,跨文安、大城两县。这里三面环堤,势如环卫,土壤却异常肥沃,只因北面与巨淀相连,很难防御倒漾淀水的冲决。由于营田难度太大,在雍正十一年之前,并没有开展营田活动。雍正十一年,营田观察使顾琮令副使刘勃。<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