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120469
  • 作      者:
    张维特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30年中国人的阅读心灵史》一书系统的介绍了30年中国最大的变化,表面上看是外部物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质上更为隐秘更为深刻的变化,发生在我们的心灵。阅读的变迁史,更接近这个深刻的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在古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似乎应该是士人的标准生活状态。到现在,人们仍然有这种观念。幸亏古代的书籍曾经是写在竹简上的,一卷书没有太多的内容,不然这个标准显得过高。对现代人,读一万册书和读一千册书的区别可能没有太大的意义。<br>太多书使我们着迷,我们按照自己的能力读其中的一部分已经就是享受了。当今世界,大量的书成年累月地被印制出来,其中什么样的书令我们着迷?这是读书人值得思考的问题。<br>不妨把书籍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无关知识进步的消遣性读物,另一类则是反映了知识进步的书籍,真正令我们着迷的书籍是后一类。如果还有一类能称为“书籍”的话,就是说教类书籍。如果一个人的心智发育正常,恐怕不会对这类书籍着迷。<br>近二三百年,我们进入了一个所谓“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创造的速度大大提高,专业分工日益深化,这使得一个人已经不可能领略所有知识领域。我们真正能够阅读的反映知识创造成果的书籍其实并不很多。抛开我们读不懂的书,让我们着迷的书籍更少。<br>知识的本质是对事实的陈述,经济学家喜欢对事实作出三类划分,分别叫做直观性事实、整理性事实和标准性事实。在大量直观信息的基础上,有人发现了其中某些信息的共性,构成了归纳性判断,这就使知识进步有了一个飞跃;再有人发现不同共性事实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对世界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这就使知识进步有了更大的飞跃。在这两个知识进步的飞跃中,都需要分析的工具,如形式逻辑和数理逻辑。形式逻辑大概天生被镶嵌在我们的大脑中,只是镶嵌的牢固程度有所不同;而数理逻辑需要我们后天学习,这就有了更大的难度。唯其有难度,它才有了令人着迷之处。<br>在目前不同人文“学科”的类别中,主要是经济学系统地用数理逻辑来“整理”事实和“标准化”事实,而好的经济学家在这个基础上锻炼了自己,运用形式逻辑的能力更是不在话下。这就使得经济学家之间有了可对话的语言基础,也有了检验知识真伪的统一工具,从而不会将自己再分为不同的门户。经济学家天然具有保守性,因为真正的“事实”变化起来是非常缓慢的。当然,我也注意到当今中国不同的经济学家彼此打闹的时候也很是凶狠,但我想那不是经济学出了问题,而是打闹者出了问题。这也不妨碍我对经济学的着迷。<br>这几年,总有人把说教看做是“思想”,把故纸堆看做是“文化”,但如果你仔细翻检一下这些东西,发现其中没有经济学家关注的任何一种“事实”,只有书斋里想出来的假概念、假逻辑。这决定了你对它的阅读不会有任何快感,除非你有很大的兴趣去关心“思想交锋”或“文化冲突”。“人为什么活着”、“彼岸世界是否存在”,这样的话题几千年前就有了,现在重提,还是了无新意。<br>有了上面这些想法,我大概就容易被看做是一个“经济学原教旨主义者”,说实话,我还真高兴能戴这样一顶帽子。近些年阅读经济学的书少了,而阅读政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愿望却强了许多,但这种阅读的背后,仍然是我对经济学的着迷。<br>人们活在世界上总在“交易”,过去经济学家关注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其实,各种公共领域发生的“服务”之间的直接交易,也依循着经济学家所揭示的规律。用经济学的工具,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其他领域的书籍,发现它们的瑕疵,给出对问题的新的解释,是令人兴奋的事情。这些年来,我提出关于民主政治主要决定于需求而非所谓人口素质的观点,关于高度组织化的社会是稳定的社会的观点,关于组织结构决定领袖行为的观点,都基于经济学的认识。这些工作使我读书显得庞杂,但因为其中坚守着经济学的逻辑,倒也不觉得领受知识时通常发生的迷惑与疲惫。  <br>  ……
展开
目录
总序<br>前言<br>上篇:改革开放30年个人阅读心灵史<br>安意如:老天用一本书点化了我<br>巴曙松:在我个人阅读心态上要首先感谢金庸<br>迟子建:20年我一直喜欢躺着看书<br>党国英:读书人该思考什么样的书会让我们着迷<br>范稳:上大学后才发现许多经典没有读过<br>方兴东:30年阅读我推荐四本书<br>傅国涌:我的精神成长史上最关键的年份<br>葛竞:放一本书在你心里<br>海男:16岁我藏在被子里开始读《唐璜》<br>何立伟:此情可待成追忆<br>何明星:我在这个时代的精神成长<br>何玉茹:1990年代:我的读书状态沉稳了许多<br>红柯:幸运之神<br>胡泳:十年一觉网络梦<br>胡作玄:我的30年阅读风景<br>黄震云:走出“一本书主义”<br>霍艳:阅读是最私密的人生体验<br>江晓原:30年阅读感受:快感越来越少<br>李朋义:读书·读人<br>梁小民:1980年代,那是一个读书的时代<br>林少华:由《古文观止》到村上春树<br>卢周来:我的阅读史和改革开放同年<br>麦家:我还记得初二时读的第一本小说<br>孟繁华:我读书的历史整整30年了<br>聂震宁:读书就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br>邱华栋:十年读书越读越少<br>孙郁:30年问两个前辈对我产生影响<br>滕洋:阅读是一次直击心灵的体验<br>王建辉:阅读的星空,斑斑点点<br>王树增:侣岁的阅读现在看来依然留存着<br>吴晓波:有些书是我一生的精神导师<br>晓航:到现在我的床头还放着《红楼梦》<br>谢其章:30年买书记<br>解玺璋:行也匆匆,读也匆匆<br>徐江:阅读印象<br>徐友渔:我从1990年开始读罗尔斯的《正义论》<br>徐则臣:我不会再像多年前那样,为找一本书上蹿下跳<br>许知远:寻找生命的本来意义<br>严搏非:最想阅读自然<br>阎连科:读小说和写小说:1980年代全国人最愿做的事<br>杨鹏:父亲为我设计一条以书为径的人生路<br>杨文轩:心中总有一种豪情,于是新一轮阅读开始<br>杨早:“当代文学”从我们阅读生活中大步撤离<br>俞晓群:路上,终难忘,依旧是书香<br>张宏杰:一个1970年代人的阅读历史<br>张鸣:漫卷诗书喜作狂<br>张炜:那个时代,读这些书我会被深深打动<br>钟健华:别忘了,请给我诗句<br>中篇:改革开放30年,阅读文化流向变迁<br>下篇:改革开放30年,中国阅读状况调研报告<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