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身份建构与物质生活: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的社会文化生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788219
  • 作      者:
    袁进,丁云亮,王有富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我看来,1990年代末在中国大陆逐渐形成的“文化研究”的热潮,根本的意义正在于它从一个新的方面,表现了中国知识界和学术界对新的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努力回应这现实的巨大要求的热忱。
展开
作者简介
    袁进,当年曾是该书所叙上海第一钢铁厂的工人。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家住棚户区的边缘。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展开
内容介绍
    从1949年建国一直到1980年代以前,“工人”这个名词是中国社会使用频率极多的名词。然而一直到今天,对于当代工人的具体研究还是很少。《身份建构与物质生活:20世纪50年代上海工人的社会文化生活》以1950年代,即建国初期的10年为线索,采用文化研究的方法,探寻了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引导下,上海工人阶级伴随着生活方式的结构性变动,如何利用集体的文化习得,重新构建新的阶级意识,相应地呈现出崭新的行为动机、精神态度、价值信仰的表现,进一步推动社会机制运行的状况。作者将具体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文化场景,放在独特的中国历史语境下考察,进一步阐释了新的制度、意识形态如何利用话语实践,建构了上海工人群体的生活方式,以及此类生活通过怎样的个人的行动关系、状貌呈现出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工作环境<br>    第一节 新型环境<br>    在上海的北部,有一家钢铁厂,位于宝山区南部的水网地带。这里沟渠纵横,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菹藻浜,这条河流曾经是“一二八”和“八一三”两次淞沪抗战时的重要战场。上海沦陷后,日本企图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由占领军炮制了一个“建设大上海计划”,计划在吴淞菹藻浜以南建立工业区,建造上海煤气厂和日亚钢厂,以帮助他们的战争,推行“以战养战”的计划。l938年,Et寇用刺刀赶走居住在殷行71图的居民,圈地60亩,开始建厂。由于种种原因,建厂速度缓慢,一直到1943年8月,造好的平炉才正式开始炼钢。这时的工厂主要有日籍人员管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武装警卫加在一起共有28人,全厂正式职工173名,临时工50-100名。工人主要来自当地农民,招募工人的考试相当严格,应试者先须经日本领班目测,再经过体力考试,在日本人的监视下,两个人抬着二三百斤重的大箩筐,通过几十步长的狭窄的木跳板,往炉里加料,合格者才被录用。这时的工厂设备简陋,炉子上料完全是人工操作,一日三班24小时,每班十档杠棒,轮换上料。尽管炉前是高温,工人们却穿着草鞋,赤着膊,两人搭档,一前一后,抬着二三百斤生的箩筐,筐内放着废钢、原料、矿石等,沿着5米高的窄窄的楼梯入上抬送。炉前灰尘弥漫,炉火熊熊,如此恶劣的工作环境,如此高的劳动强度,自然免不了经常发生工作事故。<br>    ……
展开
目录
绪论<br>上编  社会物质生活背景<br>第一章  工作环境<br>第一节  新型环境<br>第二节  工人状况<br>第三节  劳动干劲<br><br>第二章  物质生活<br>第一节  工资与劳保<br>第二节  日常生活<br><br>第三章  社会地位<br>第一节  领导阶级<br>第二节  管理工厂<br>第三节  实际处境<br><br>下编  文化生活分析<br>第四章  学文化<br>第一节  识字运动<br>第二节  文化诉苦<br>第三节  讨论会<br><br>第五章  工人阶级知识分子<br>第一节  文艺实践<br>第二节  学习理论<br>第三节  技术革新<br><br>第六章  新女工<br>第一节  妇女解放<br>第二节  平等意识<br>第三节  阶级身份<br><br>第七章  工会转型<br>第一节  组织教育<br>第二节  生产中心<br>第三节  职能危机<br><br>第八章  人群关系<br>第一节  道德经济<br>第二节  工农联盟<br>第三节  青工“三关”<br>结论:话语的秩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