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西双版纳傣族政治形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9756
  • 作      者:
    刘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刘强,汉族,1964年生,重庆人。1981年7月进入重庆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1985年7月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至1989年9月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第一中学担任高中英语教师。1989年9月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92年6月获得史学硕士学位。1992年7月至今,在云南行政学院校刊部从事编辑工作,期间于1999年开始创办《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年9月进入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师从周平教授,攻读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民族政治。2007年7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展开
内容介绍
    《西双版纳傣族政治形态研究》在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描述了西双版纳政治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处于演变和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傣族政治形态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总结了傣族政治形态演变和发展的规律,提出了当前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治建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展望了西双版纳优秀政治发展的未来。整个研究,既是民族学与政治学的结合,也是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的结合,还是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研究的结合。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西双版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内涵就是分封制和份地制。根据《泐史》记载,土地分封制在叭真建立景陇王国时就开始施行。叭真有四子,都获得了封地,长子封于兰那(今泰国西北部),次子封于勐交(今缅甸东部),三子封于勐老(今老挝北部),四子承袭父位。叭真以后历代召片领都给子女分封领地,甚至把土地以及生活于其上的人民作为女儿的嫁妆。①在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过程中,召片领利用政治手段,把农村公社的土地据为已有,再以赠礼或恩赐的方式分封给他的宗室、亲信及家臣。土地分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召片领分派自己的兄弟子侄等宗室亲信到各勐去任召勐,成为下一级领主,领导该勐的土地和人民,召勐职位及其对该勐土地和人民的所有权是世袭的。第二,召片领分封被征服的哈尼、布朗、基诺等其他民族头人为金伞大叭,仍以各民族原有土地封赐给各民族首领,使其成为召片领统治该民族的工具,其职位和土地所有权也是世袭的。第三,召片领把土地作为俸禄分封给在封建政权中为其效力的家臣和官员,官职的高低与封地的多少相对应。这种俸禄性质的封地不能世袭,一旦失去官职也就失去封地。如前所述,这种俸禄封地共分七个等级。分封制的实行,为西双版纳傣族上层统治者维护自己的统治创造了条件,随着分封的下级领主增多,各封地逐渐缩小,各勐对抗召片领的势力也随之减弱,因此,分封制有利于召片领加强集权。特别是,官职与分封俸禄的挂钩,一方面,可以刺激各级官员更加忠实于召片领;另一方面,更加深了人民的等级意识。份地制:在分封领地的基础上,封建领主除去自己少量直接占有的土地外,仍然把耕地分配到各村各户,让农民直接经营,但是交换条件是为领主提供各种封建负担。在西双版纳傣族村社中,凡是有负担能力的成年人都有权要求或被迫接受一份土地。
    ……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的现状
三、本选题的构想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政治形态分析
一、传统政治形态的形成
(一)封建社会以前的傣族概况
(二)传统政治形态的构建
(三)传统政治形态的特点
二、传统政治形态的政治权力结构
(一)政权组织
(二)政治制度
(三)政治过程
三、传统政治形态的经济基础
(一)分封制与份地制
(二)负担制度
(三)水利制度
四、传统社会政治意识
(一)君权神授
(二)官本位思想
(三)等级观念
(四)臣民意识
(五)多宗教信仰
五、傣族政治体系与其他政治体系的关系
(一)傣族政治体系与国家政治体系的关系
(二)傣族政治体系与南诏、大理政治体系的关系
(三)傣族政治体系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治体系的关系

第二章 新型政治形态取代传统政治形态
一、新型政治形态取代传统政治形态的历史必然性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结果
(三)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新型政治体系的建立
三、新型政治形态的特征
(一)人民民主专政
(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平等民族关系的建立
(四)过渡性
四、新旧政治形态的比较
(一)权力主体发生了变化
(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三)政治合法性来源发生了变化
(四)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
(五)政治过程发生了变化
(六)政治意识发生了变化
(七)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
五、新型政治形态赖以巩固的基础
(一)新型政治形态的经济基础
(二)新型政治形态的社会基础
六、新型政治形态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章 新型政治形态的权力结构
第四章 新型政治形态的政治过程
第五章 新型政治形态的政治意识
第六章 西双版纳傣族政治形态的现代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