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财经新闻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interviews with U.S. top business and financial medin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6527610
  • 作      者:
    庞瑞锋著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财经新闻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是一叠零距离了解全球最大资本体与媒体孪生关系的报道,它对全球成长最快、资本裂度最强的中国个人财经新闻的兴起将会推波助澜。
  ——《理财周报》总编辑 夏日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财经新闻需求最大的时期。此书从大洋彼岸同行处汲取智慧和见地,新闻操作与商业策略并重,对中国媒体人和企业皆有裨益。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副总编辑 江艺平
  本书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全面记录并解析美国顶尖财经传媒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对于风水起的中国财经新闻界和怀揣梦想的中国财经新闻人,这是一本来自前沿、零距离观察美国主流财经传媒的最新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主编 刘洲伟
  庞瑞锋不仅完成了在美国首屈一指的新闻学院的学业,还几乎遍访美国所有顶尖财经媒体领袖,并把访谈结集成书——我愿意把它看看成是美国新闻同行最新经验的“鲜榨果汁”,值得中国的新闻人尤其是财经新闻人认真品饮。
  ——《南方周末》副主编 陈明洋
展开
作者简介
  庞瑞锋,曾任财经时报记者和南方周末经济部高级记者,2005年秋赴美留学,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Knight-Bagehot 财经新闻奖学金获得者,主修金融和商业,毕业获财经新闻硕士学位。目前在纽约从事金融投资工作。
展开
内容介绍
  《财经新闻道: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是对美国著名财经传媒高层的访谈录,访谈内容涉及目前全美在财经新闻操作上比较前沿的东西。对于新闻院系的学生和财经传媒从业人员来说,是一本优秀的既有前沿理论也有实操经验的学习读本。
展开
精彩书评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财经新闻需求最大的时期。此书从大洋彼岸同行处汲取智慧和见地,新闻操作与商业策略并重,对中国媒体人和企业皆有裨益。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管委会副主任、副总编辑 江艺平
  本书勾勒了当下美国主流商业财经媒体的生态图景,全面记录并解析美国顶尖财经传媒的新闻理念、操作以及商业策略和挑战,兼具认知与启示,非常专业。对于风水起的中国财经新闻界和怀揣梦想的中国财经新闻人,这是一本来自前沿、零距离观察美国主流财经传媒的最新报告。
  ——《21世纪经济报道》创始人、主编 刘洲伟
  庞瑞锋不仅完成了在美国首屈一指的新闻学院的学业,还几乎遍访美国所有顶尖财经媒体领袖,并把访谈结集成书——我愿意把它看看成是美国新闻同行最新经验的“鲜榨果汁”,值得中国的新闻人尤其是财经新闻人认真品饮。
  ——《南方周末》副主编 陈明洋
  这是一叠零距离了解全球最大资本体与媒体孪生关系的报道,它对全球成长最快、资本裂度最强的中国个人财经新闻的兴起将会推波助澜。
  ——《理财周报》总编辑 夏日
展开
精彩书摘
  当时杂志主编斯蒂芬·阿德勒带领几位高级编辑,其中包括帕沃先生,和我们座谈了两个多小时。他们对财经新闻的热情和专业,让我印象深刻。  阿德勒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拥有JD学位。1988年加入华尔街日报,任法律编辑。至1999年,已被擢升为执行副主编。1995至1999年,他直接负责的报道团队为华尔街日报三捧普利策奖。
  2005年4月,阿德勒被麦克劳·希尔公司挖走,接任退休的斯蒂芬·谢波德,出任《商业周刊》的新一任主编。离开华尔街日报时,阿德勒单枪匹马进入《商业周刊》,未带任何亲信。据说这一点让《商业周刊》不少人甚为钦佩。  谢波德在全美财经新闻界也享有盛名。他曾帮助哥大创立Knight-Bagehot财经新闻项目,并自任首届项目主任。后来,又担任《商业周刊》主编之职长达25年。
  在美国的财经媒体中,我所就读的Knight-Bagehot项目似乎和《商业周刊》特别有缘。除谢波德是这一项目的创始人外,我们项目主任特瑞·汤普逊也曾是《商业周刊》的高级记者。
  这次为系列财经媒体联系采访时,我首先想到阿德勒先生。在和他联系时,他说他最近一直在忙于《商业周刊》的改革。而且他加入《商业周刊》才两年多,对杂志过去的历史和脉络并不是很清晰。他建议我和帕沃先生谈。
展开
目录
序 零距离观察美国财经传媒 / 刘洲伟
前言
媒体访谈
“华尔街日报不再是一张纯粹的报纸”
——对话华尔街日报发行人高登.克罗维兹
在华尔街日报,我们重点关注大企业,因为它们会撼动市场。如果想了解小企业的信息,可以去华尔街日报网站。在日报的报道标准上,一家公司规模的大小确实很重要。像私募股权基金从事的杠杆收购,一般既会撼动市场,又代表着一定的资本市场趋势,因此成为近期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热点。

“永远寻找狗咬人式的新闻”
——对话彭博社总编马修.温克勒 (Matthew Winkler)
在写作上,我们强调使用平实易懂的语言,尽量不用只有内行人才懂的专业术语,把错综复杂的财经新闻,转化为读者易于领会的新闻故事。此外,我们强调叙述事实,少用形容词,不作评论。把事实讲清楚了,读者会自行判断。至于评论,我们有专门的评论专栏作家负责。

“向数码转型是我最重要的工作”
——对话美联社CEO兼总裁 汤姆.克雷 (Tom Curley)
在报道新闻上,我们正在经历的一个深刻变化是,我们从提供新闻粗加工的报道,转而向提供打包式的新闻产品。对于同一题材的新闻,我们能同时提供多种媒体的新闻报道。比如,我们有电视节目主持人,可以自己制做电视新闻节目。

“我们强调简洁清晰的财经报道”
——对话美联社商业主编 凯文.诺贝莱特(Kevin Noblet)
我们不同于彭博社,他们更关注财富,关注金钱,偏重金融领域。我们更关注商业新闻中的个人消费者和个人投资者:这意味着我们常常会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报道。譬如本周有不少公司宣布解雇职员,切掉某些业务部门——这些公司的做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将作为我们对这种事件报道的一部分。

“在变化的世界里提高管理水平”
——对话《哈佛商业评论》主编托马斯.斯蒂沃特
作为《哈佛商业评论》主编,你应该有能力对哈佛商学院教授或其他知名学者说,这篇文章写得不够好,并指出为什么不好。这不仅要求主编具备很好的判断力,还要有让专业人士钦服的声誉。即使他们不同意你的观点,也会尊敬你的判断。

“我坚信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远离杂志”
——对话《财富》主编安迪.舍沃(Andy Serwer)
我希望能让我们的记者和编辑感觉到,在《财富》杂志工作是一件愉悦的事。他们都是非常聪明的人。如果他们以挣钱为目标的话,他们有些人也许就去了高盛公司。他们选择记者和编辑工作,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个职业。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尽量让他们能够开心、愉悦地工作。

“我们现在更强调趋势性报道”
——《商业周刊》总编助理克里斯.帕沃
至于接受礼物,我们的规则是,你可以接受一些小礼品,但是不可以接受现金。比如,如果有人请你吃饭,或者在圣诞节时送你一盒巧克力,这是允许的。但是,如果有人帮你支付高级饭店的房费,或者邀请你免费旅游,这是不允许的。再比如,有人送你一支笔,你可以接受。但如果这是一支非常昂贵的笔,那肯定是不行的。我们这样的规定其实很细,目的就是确保《商业周刊》的报道客观公正。

“我们报道金钱的流动”
——对话《机构投资者》主编麦克. 凯罗(Michael Carroll)
我在大学受到的那种解析诗歌的能力,正好可应用于一个全面解构的时代。你可以解构权力,解构金融机构的力量,可以解构人们送到你面前的任何东西。这为人们打破专业背景的限制进入全新的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我们要办一本阅读愉悦的财经杂志”
——对话《投资组合》杂志发行人戴维.凯瑞
我们报道叙述的方式非常个性化。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写作风格有点像财经版的《纽约客》,即我们强调用故事的语言、而不是新闻语言去叙述一个故事。我们目前已有的作者都是富有经验的老记者。一些大牌作者,包括普利策奖得主和一些知名小说家,也会给我们经常供稿。

“时代是一本伟大的杂志”
——对话时代公司执行主编吉姆.凯利(Jim Kelly)
到目前为止,时代公司旗下的杂志,赚钱最多的是《人物》杂志,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号。你可能认为《财富》杂志也很赚钱,这固然没错。但和《人物》相比,它还是差很多。毕竟关注那些明星人物的人要比关注财经报道的人多得多。

“要对市场风吹草动反应迅速”
——对话《巴荣周刊》执行主编理查德.兰斯科诺(Richard Rescigno)
如果说,整个华尔街日报是支正规军,那我们就是快速反应部队,擅长打小战役,行动灵活,反应很快。我们整个架构只有55名采编人员,包括新闻记者、专栏作家、研究人员在内。在亚洲、欧洲等地区,我们通常由一个人负责整个地区的报道。

“我们是一家新闻公司”
——对话MarketWatch主编大卫.卡洛威(David Callaway)
我们网站95% 的内容是原创,其中网站首页上的内容是100%原创。这一点,我们是和像雅虎、MSN、或AOL财经频道最大的不同。我们坚持做自己的内容,有自己的关注视野,区别于其他报纸内容。只有提供有差异性的内容,才能吸引用户的长期关注……一家网站如果总是依赖别人的信息,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那迟早会要关门大吉。

“原创内容是我们网站的生命力”
——对话TheStreet.com网站主编大卫.莫罗(David Morrow)
我们报道商业和财经新闻,而不仅仅是股市。不过,我们不报道私有公司,因为公众投资者无法对这些公司进行投资。在报道财经新闻时,我们一直强调从投资的视角去报道。

游学所思
在哥大疲于奔命的日子
中美财经媒体:对照与断想
国际传媒趋势与财经记者的知识储备
——在北京大学21世纪经济报道财经奖学金班上讲话
附录
美联社新闻价值和行为规范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