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献学
“文献”一词,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汉语里已经出现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在这里,“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贤能的人。元代马端临在《文献通考·总序》中对“文献”作了较为具体的诠释,他认为,凡经史、会要、百家传记等书,信而有征者,谓之文;凡臣僚之奏疏、诸儒之评论、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谓之献。可见“文献”是指文字资料和言论资料。这一意义一直到今天仍然是适用的。
中国文献历史悠久,从甲骨文算起,已有三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往往由于真伪、是非、残缺、语言等种种原因,造成人们阅读和利用的不方便,这样,文献家整理文献就成了一项十分必须的工作。早在春秋末年,孔子就整理过《尚书》等文献,这是我国私家整理文献的开端。汉成帝时,政府组织人力整理藏书。自此以后,我国各个时期,对文献的整理几乎从未间断过。随着文献整理的广泛深入开展,一些专家在文献整理实践的基础上,随着对文献的认识和理解的加深,对文献整理的经验进行总结,写出了一些文献整理的理论与方法的著作,这些著作奠定了文献学建立的基础。然而,作为一门有理论系统的学科,文献学还正有待于建立。
本世纪以来,学者们开始重视对文献学进行理论研究。1928年,郑鹤声、郑鹤春写有《中国文献学概要》一书,他们在该书的《例言》中认为:“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日文献学。”从这本书的内容来看,它主要是研究文献整理的一些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