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出版自由》是英国诗人弥尔顿(John Milton,1608——1674,或译密尔顿等)致国会的一篇演说辞,1644年11月在伦敦“非法出版”。这篇文章在当时影响不大,后来声名鹊起,被公认为“英国资产阶级民主的珍贵文献”、“自由思想史上的杰作”。
弥尔顿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一个公证人,家境富裕,信仰基督教新教。童年时受到良好教育,l625年进剑桥大学,163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在家自修。1638年在意大利旅行时曾去探望被监禁的伽利略(Galileo),对“人类理性的自由运用怎样受到宗教偏见的扼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639——1660年积极参加清教徒⑤争取宗教和公民自由、反对专制统治的斗争,初属长老派,后转向独立派并担任克伦威尔⑥政府的外语秘书等职。在此期间写了很多呼吁自由、赞颂共和的政论,对清教徒革命作了重要解释,《论出版自由》就是其中之一。1651年(一说1652年)因用眼过度而双目失明。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在政治上处于逆境,晚年潜心创作,直至去世。
弥尔顿虽然有一段从政经历,但在历史上主要以诗人著称。一般认为弥尔顿是英国文学史上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亚圣”,他的《利西达斯》(Lycidas,1638)等短诗和《失乐园》(Paradise Lost,1667)等长诗堪称世界文学的瑰宝。弥尔顿也是英国一位重要的政论作家,结集出版的小册子有25本之多,涉及宗教、政治、教育和婚姻等问题。国外一位评论家认为,“弥尔顿的所有作品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承认“人类是自由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的,而且都有向善的直觉”;二是指出“他们也受贪图安逸的坏思想的驱使,不能很好地发挥原有的善良本性”,而且“人类的感情冲动时常排斥他们的理智,从而使他们变成激情与冲动的奴隶”;三是坚信“人类的自制与自强的思想是永远存在的”。这个说法也许更符合弥尔顿的文学作品,而不完全符合他的政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