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化批评教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182934
  • 作      者:
    曾军主编
  • 出 版 社 :
    上海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可借复本:1
收藏
编辑推荐
    《文化批评教程》淡化“文化研究”的学派形像,而着眼于20世纪文化批评理论总体趋势及特点来展开;在体例上,尝试着用“理论概要”和“文献导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于任何“概论”都是对原典的简化,并以自己的误读和偏见去影响读者,因此,“理论概要”只起到一个交待背景、引导读者进入原典的功能,而“文献导读”则进一步帮助读者深入到原典细部,在互文中突显原典的意义。《文化批评教程》作为专业选修课教材,除面向本科生,当然也可以作为研究生教材使用。
内容介绍
    20世纪文化理论思潮对现代人的社会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直接面向当代社会现实的批评实践,文化批评正日益发挥其重要而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得人文学术与当代文化更加紧密地联系了起来。<br>    《文化批评教程》以当代文化与文化批评的关联作为基本的“文化观念”,系统描述了以西方马克恩主义、结构主义符号学、精神分析及社会学方法为主体的文化批评的理论资源,充分展开从事当代文化批评所拥有的都市空问、媒介技术、商品消费、身份认同及文化传统等重要维度,既可以给学生以系统全面的文化批评的理论视野,同时也可供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学习和参考。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文化的观念与文化批评<br>    一、文化的观念与当代文化<br>    文化的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简而繁的发展过程。“文化”从无到有,在于它有词源学意义。英文中的“culture”源于拉丁语中的“cultura”,其词根是“可以表达耕种、居住、敬神和保护当中的任何意义”的“colere”。文化的最初意义就是耕作和饲养活动。“文化”由简而繁,在于它的意指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和得到扩充。古罗马的西塞罗,最早把文化的初始意义引申为培育人类心灵;17世纪英国的培根,也谈到对人类心智的栽培。到十八世纪,文化“差不多成了文明的同义词,意指一种普通的知识、精神和物质进步的过程”。“文明”后来逐渐与帝国主义纠编起,所以,19世纪的文化观念,走向了“文明”的反面——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生活方式的复数化和艺术化。“文化”日趋复杂,最终步人现代科学之门。<br>    近百年来,文化一直是人类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地理学、政治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众说纷纭的一个概念。美国人类学家克洛伊伯和克拉克洪的《文化:概念和定义批判分析》一书,就收集了160多种文化定义,并按一些基本主题对它们作了归类。“归类的结果得出9种基本的文化概念:它们分别是哲学的、艺术的、教育的、心理学的、历史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和生物学的。”据陆扬、王毅之洞见,这九种概念是对西方文化观念发展历史的一个概括。这表明,“文化”在诸多学科中被视为重要的观念,在文化的研究学科当中尤其如此。
目录
前言<br>一、《文化批评教程》的编写思路<br>二、《文化批评教程》的中国语境<br>三、《文化批评教程》的体例及其他<br><br>导论:世纪西方文化批评理论的学术地图<br>一、文化批评理论在20世纪的突显<br>二、理论视野及其问题意识<br>三、文化批评的当代性<br><br>第一章 文化的观念与文化批评<br>一、文化的观念与当代文化<br>二、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和文化批评<br>三、文化批评的理论资源和实践领域<br>文献导读:<br>1.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分析<br>2.特里·伊格尔顿:各种意义的文化<br><br>第二章 文化批评与西方马克思主义<br>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br>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取向<br>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br>文献导读:<br>1.霍克海默:传统理论与批判理论<br>2.霍克海默、阿多诺:文化工业:作为大众欺骗的启蒙<br><br>第三章 文化批评与结构主义符号学<br>一、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发展脉络<br>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理论取向<br>三、结构主义符号学对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br>文献导读:<br>1.布洛克曼:什么是结构主义的哲学思考<br>2.罗兰·巴特:今日神话<br><br>第四章 文化批评与精神分析<br>一、精神分析学的早期发展<br>二、精神分析学的后期发展<br>三、精神分析学对文化批评的意义和价值<br>文献导读:<br>1.弗洛伊德:本能及其蝉变<br>2.雅克·拉康:镜像期:精神分析实践中所揭示的“我”的功能构成<br>3.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br><br>第五章 文化批评与社会学方法<br>一、社会现象与当代文化<br>二、社会学视野举要<br>三、社会学方法举要<br>文献导读:<br>1.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结论”<br>2.安东尼·吉登斯:什么是社会学?<br><br>第六章 都市空间<br>一、城市作为文化的容器<br>二、空间理论对都市文化的敞开<br>三、都市空间的批评实践<br>文献导读:<br>1.瓦尔特·本雅明:巴黎,世纪的首都(年提纲)<br>2.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社会产物与使用价值<br>3.沙朗·佐京:谁的文化?谁的城市?<br><br>第七章 媒介技术<br>一、媒介技术革命与当代文化变迁<br>二、新媒介文化诸形态<br>三、媒介文化理论要义<br>文献导读:<br>1.马歇尔·麦克卢汉:媒介即是讯息<br>2.雷蒙德·威廉斯:电视:文化形式与政治<br>3.斯图尔特·霍尔:编码,解码<br><br>第八章 商品消费<br>一、商品、劳动异化和商品拜物教<br>二、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与媒介经济<br>三、景观社会与消费社会<br>文献导读:<br>1.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初版的序”<br>2.居伊·恩斯特·德波:《景观社会》第一章 “完美的分离”<br>3.波德里亚:消费的社会逻辑<br><br>第九章 身份认同<br>一、身份认同理论溯源<br>二、认同的文化心理<br>三、种族、性别、语言及其他<br>文献导读:<br>1.斯图尔特·霍尔:文化身份与族裔散居<br>2.乔治·拉伦:文化身份、全球化与历史<br>3.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br><br>第十章 文化传统<br>一、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br>二、传统文化的当代境遇<br>三、文化保护和传统开发<br>文献导读:<br>1.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br>2.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后传统<br>3.韩少功:文学的“根”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省本级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