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次贷危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41904
  • 作      者:
    雷曜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美国房价的下跌何以触发会球性的金融危机?生成危机的“黑箱”中隐藏着会什么样的秘密?傲慢的大投行缘何走向不归路?怎样看待美国的“金融社会主义”?<br>    美国政府接管两房,雷曼兄弟轰然倒地,全球央行联合降息,艰难通过7000亿……<br>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发展。<br>    2008年下半年,金融机构更是险象环生,似乎所有的交易对手方都面临着破产的巨大风险。尤其是雷曼兄弟公司分崩离析后,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流动似乎已完全冻结,各机构均大量储备中央银行支持的流动性,这使得实体经济在全面下滑的同时又几乎失去了全部金融支持。<br>    市场已经进入全面恐慌。即使在美国通过7000亿美元的庞大救援计划之后,这种状况仍在持续。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美国感冒、全球吃药”这句话的意义,许多国家已经提出要构建新的国际金融体系。<br>    作者从一个中央银行研究人员的专业角度出发,对美国次贷危机进行详尽分析,在描述美国住房市场的“小风险”如何带来全球金融市场“大危机”过程的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的源头是美联储实施的滥发美元政策,而全球金融失衡则源于美元“一币独大”的国际金融格局。《次贷危机》是深入了解次贷危机的必读之作。
展开
作者简介
    雷曜,1992-200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曾从事养老金业务和金融衍生品研究,获中国证券从业资格和美国金融衍生品从业资格。现就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
展开
内容介绍
  《次贷危机(修订版)》讲述了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造成的危害已经向实体经济蔓延。次贷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各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危机做出的反应前所未有。危机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揭示r当前国际金融存在的新秩序,新规则、新工具和新机构。作者在2008年5月份写作完成的《次贷危机(修订版)》有着良好的市场和读者反映,但距离成书已经半年,次贷危机的事态发展和造成的影响超出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预期,针对这些有必要对原书做进一步的修订。
展开
精彩书评
  读完了雷博士的书稿,深感作者为我们这些专业机构人士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利用其身处金融监管一线、熟悉美国金融环境的优势,详细描述和分析了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剖析了现代金融创新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同时对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和应对措施进行了反思。对于中国金融创新业务以及投资管理业务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希望我们“借美国一堑,长中国一智”,促进金融业在中国的健康发展。<br>  --中信证券资产管理总监 王锦海<br>  本书不仅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次贷危机,以及与其相关的美国房地产行业、资本市场和金融监管的整体脉络。
展开
精彩书摘
  美国房地产市场在过去10年里持续扩张,房屋自有率达到了创纪录的69%。投资者通过购买房贷支持的债券和其他衍生品为房市扩张提供了充裕的资金。根据美联储和房利美(Fannie Mae)的统计,目前约有2/3的住房贷款经过资产证券化处理成为债券,而在1990年该比例仅为40%。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国住房贷款余额共计10万亿美元,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余额已达6万亿美元。经过投资银行再包装发行的与住房贷款相关的衍生产品规模则难以精确计算。另外,住房贷款支持的商业票据余额约占资产支持的商业票据的25%,共约2500亿美元。<br>    住房贷款的证券化链条复杂,极易滋生风险。首先,金融机构大量购入住房贷款。其次,金融机构将这些住房贷款的很大部分进行证券化,通过设立特殊目的实体,将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转移出自身资产负债表。第三,投资银行承销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通过估价模型计算不同贷款的风险,按照不同的风险打包,编写说明书,以不同的风险类别对应不同的收益率,推销给不同风险偏好的机构投资者。最后,机构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和收益的需要购买住房贷款证券化产品。<br>    对银行来说,衍生产品分散了风险,增加了融资渠道,降低了融资成本,与此同时,也将风险扩散到了证券、保险、各类投资人、其他国家等。发行证券化产品的机构有时还主动或被迫保留了部分风险最高的产品。<br>    由于构建过程复杂,涉及多方主体,除了一般证券具有的风险(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主体信用风险等),由于信用链的加长和特殊的结构性特点,结构性融资产品还具有特有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债务人对资产池偿付的拖欠等导致资产池信用级别降低的风险)、提前支付风险、资金不匹配风险(即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与证券偿付所要求的现金流在利率、货币种类等方面不匹配)等。<br>    在这个链条中,房利美和房迪美是实现风险定价和转移的关键环节。房利美于1938年由美国联邦政府创立,是为了帮助解决由于经济大萧条而引起的住房融资问题。最初,房利美被允许从贷款者手中购买联邦住宅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的贷款。1968年,联邦政府将房利美分割成两个机构,即现在的房利美和吉利美。同时,国会重新颁布法令,批准房利美成为一家私有公司,建立不由联邦宅房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担保的传统抵押贷款的二级市场。房迪美成立于1970年,最初是一家政府特许的由12家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和加入联邦保险的储蓄机构拥有的公司。1989年,作为《金融机构改革恢复和实施法案》的一部分,房迪美成为一家非常类似于房利美的私有公司。<br>    目前,房利美和房迪美均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不直接向购房者发放贷款,而是作为中间人购买其他贷款机构提供的住房抵押贷款或是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帮助当地银行和储蓄机构远离贷款风险,按照市场化运作且自负盈亏。<br>    由于房利美和房迪美由国会批准设立,接受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Office of Federal Housing Enterprise Oversight)监管,因此被认为是政府担保企业。市场投资者普遍相信,如果政府担保企业经营出现问题,美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管。因此,房利美和房迪美能够以较高的信用等级、较低的利率在金融市场大量融资,然后再利用融来的资金大量购买包括住房贷款支持债券(MBS)在内的较高收益资产来获取利润。目前,两公司的债务和担保约为5.2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国债4.9万亿美元的规模。<br>    房利美和房迪美持有或担保的房贷资产占美房贷市场总值的40%。房迪美发言人表示,房迪美的整个资产组合对其为美国住房融资体系提供流动性、稳定性和负担能力的使命至关重要,其中2/3以上直接用于支持增加可负担住宅的职责。吉利美作为由住房和城市发展部全资拥有的一家美国政府公司,为政府支持的住房项目提供融资,主要是为贷款机构发行MBS提供担保,规模较小。<br>    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于2006年开始对房利美和房迪美公司设置资产组合限额,主要是因为两家公司承认了113亿美元的会计虚报。根据联邦住房企业监管办公室当时的规定,房利美公司必须将其资产组合限制在7272亿美元(相当于2005年12月31日的水平)以下,房迪美公司则必须将其7121亿美元资产组合的年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br>    ……
展开
目录
序言<br>前言<br>第1章  危机酝酿的温床:次贷及次贷证券化<br>资产证券化是华尔街的变现法宝<br>住房贷款的“前生”与“今世”<br>《家庭住房贷款披露法》<br>复杂的风险链条<br>信用增级“点石成金”<br>次级房贷是“掠夺”还是“诱惑”<br>次级住房贷款的发放事实上已经失控<br>大量发放非第一居所贷款和复式贷款<br>证券化工具推动次贷膨胀<br>次贷的发放一分销模式掩盖了风险<br><br>第2章  全球流动性泛滥与金融失衡<br>不同层次的流动性概念<br>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衡量<br>宽松货币政策造就全球流动性过剩<br>全球经济“三元”结构<br>全球金融失衡的关键在于美元“一币独大”<br>吹大全球资产泡沫<br><br>第3章  系统性风险被严重低估<br>评级机构的道德阴影<br>证券化产品评级存在利益冲突<br>评级制度是个“黑箱”<br>缺乏严密的跟踪评级<br>对冲基金是高风险债券市场的主要参与者<br>杠杆交易是“达摩克利斯之剑”<br>各国监管机构长期忽视对对冲基金的监管<br>表外业务缺乏资本约束<br>场外交易踪迹难觅<br>各类特殊目的实体是信息黑洞<br>美联储让人们更“勇敢”<br>美联储货币政策透明化<br><br>第4章  次贷危机的爆发<br>美国货币调控形势逆转<br>联邦基金利率期货<br>日欧转向紧缩货币周期<br>美元还是欧元<br>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拐点<br>金融机构风险暴露<br>金融市场生命线——资金供应开始趋紧<br>欧洲银行遭遇流动性困难<br><br>第5章  中央银行紧急协同应对危机<br>2007年8月9日各主要经济体央行协同注入大量流动性<br>2007年8月10日各央行继续大量注资<br>注资行动的解析<br>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执行公开市场操作<br>美联储在2007年8月动用了几乎所有常规工具<br>纽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主要工具<br>各国央行官员纷纷公开喊话安抚市场<br>各经济体央行的行动呈现新特点<br>金融市场的动荡加剧<br>美联储货币政策仍面临两难<br>美联储观察通货膨胀的指标<br>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策机制<br>国家金融安全是美联储行动的根本指针<br>美联储的独立性<br><br>第6章  危机继续重创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br>美国住房价格全面下滑<br>次级债恶化加深信贷紧缩<br>主要金融机构业绩大幅下降<br>债券保险公司成为又一重灾区<br>巴菲特是“雪中送炭”还是“趁火打劫”<br>杠杆贷款、对冲基金和特殊目的实体的损失次第暴露<br>全球资金继续回避高风险资产<br>美联储的外汇市场干预<br>投机资金乘机在商品市场上兴风作浪<br>指标显示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减缓<br>通胀上扬仍令央行面临持续压力<br><br>第7章  多方联合采取超常规措施救市<br>利率政策效应有限<br>美联储两大注资工具的制度安排<br>创设高弹性的新型贴现窗口——TAF<br>创设又一个超常规手段——TSLF<br>“9·11”事件后的SLF<br>欧洲的协同行动<br>美联储插手风险机构处置<br>大胆创设面向一级交易商的贴现窗口——PDCF<br>美联储的一级交易商体系及其信息报告制度<br>美国政府干预<br><br>第8章  反思与展望<br>美国总统金融市场工作小组系统反思并提出全面改革建议<br>美联储力图推进解决次贷监管薄弱等现实问题<br>保尔森的监管改革着力增强美联储的权威监管<br>格林斯潘解析金融模型存在的缺陷<br>G7峰会和金融稳定论坛强调全球协同应对危机<br>住房市场的恢复尚需时日<br>金融机构损失已近明朗<br>美国经济前景展望不乏乐观<br>对中国金融的影响和机遇<br>补记<br>“两房”风波<br>雷曼兄弟公司破产<br>各央行采取协同行动<br>美欧出台巨额援救计划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