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鸦片战争前金融发展的概况(1730年~1830年)
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货币与信用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作用的范围和力度越来越大,并日益融合为一体后的产物。历史上的金融发展与商品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的金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需求追随”型的特点。
1.1 传统金融业出现创新,账局与票号诞生
鸦片战争以前,由于中外贸易扩大以及国内远途贸易的兴旺,中国的金融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一是传统银行产生。二是外国资本开始在华开展与贸易有关的金融保险活动,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
1.1.1 清朝中前期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传统金融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商业的繁荣是早期金融发展的基础。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末清初受到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后长达40年战乱的严重摧残。到1683年清朝收复台湾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活才逐渐稳定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先后实施“恤商”政策,清朝初期的农工商业得到恢复性的增长并达到新的繁荣。在西方国家先后开始产业革命、现代技术飞速发展的1700年~1820年的120年间,中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还从23.1%上升到了32.4%,GDP年均增长率是欧洲的4倍。
商业兴旺为传统银行的产生创造了市场条件。“康乾盛世”带来了清朝前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水平也超过了以前时期,这为鸦片战争前的金融创新和发展准备了若干条件。
首先,远途贸易的发展使得商人的营运资金周转时间被延长,占用的营运资金总量增加。营运资金需求的增加与商人自有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扩大了贸易融资的需求规模,从而为我国最早的传统银行——账局的产生奠定了市场基础。
其次,远途商业贸易的发展扩大了票据流通范围和商业汇兑市场。这为我国专业经营汇兑业务的传统银行——票号的产生准备了土壤。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