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碑直接相关之重要事项为郑和统军进行的锡兰山之役。有关锡兰山之役的时间《明实录》、《国榷》等书系于永乐九年(1411),其他史料则记为永乐七年。学者们的解说也各不一,实际与郑和立碑应为同一次出洋。
(一)锡兰山王启衅在先辩
明成祖致哈立麻喇嘛敕书与应为明嘉兴藏本《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罗国条》之史源,而前引《武职选簿》有关锡兰山之战档案的发现,为我们对照严从简的记载、核实锡兰山之战的经过提供了可能。
明成祖致哈立麻喇嘛敕书中之“太监郑和劝其敬崇佛教,远离外道。王怒,即欲谋害。使臣郑和知其谋,遂去”之记载,与严从简“国主贪暴,不辑睦邻国,数邀劫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的描述,根据明嘉兴藏本《大唐西域记》卷十一《僧伽罗国条》的相应文字,可确定为永乐三年(1405)首次下西洋事。锡兰统治者非常了解本国的优越地理位置,利用合法与非法的手段向过往船舶索取财物。首次出洋的郑和或许在行前未知此处之风险,在得知锡兰国王欲向中国船队索财时,无法以怀柔手段解决之,只得避去。
明成祖致哈立麻喇嘛敕书中之“后复遣郑和往次诸番,并赐锡兰山王”一句,及严从简“本朝永乐七年,中使郑和偕行人泛海至其国,赍金银供器、采妆织金宝幡,布施于其寺。赏赐国主亚烈苦奈儿,诏谕之”的记载,是说永乐七年(1409)在准备永乐九年(1411)之远航时,明政府根据永乐三年在锡兰山的经历,已经估计到途经在锡兰山候风时,可能遇到当地统治者索财的情况,因此预作了准备,即计划以向当地寺院布施,并向锡兰山王颁赐的办法,换取和平通过。换而言之,明成祖打算在锡兰山留下“买路钱”,御制碑所描述的颁赐财物,就是准备支出的“买路钱”中的一大部分。
敕书中之“王益慢不恭,欲图害使者。发兵五万人,刊木塞道,分兵以劫海舟”记载,与严从简“和等登岸,至其国,国主骄倨不恭,令子纳款索金宝,不与,潜谋发兵数万劫和舟,而先伐木拒险,绝和归路”的记载,反映出郑和等使臣与护卫一行登陆后前往康提(Kandy)时,所准备给寺院的布施与颁赐给国王的财物,不能满足锡兰王的要求。锡兰方面在索要财物未果的情况下,打算以武力迫使明水师屈服,遂出动军队五万人,伐木阻道,切断了郑和使团与锚泊在港口的船队之间的交通,同时“分兵以劫海舟”,企图将明远洋水师一举歼灭。
前引《武职选簿》档案中之第三则所提到的朱真“九年(1411),到锡兰山,因国王谋逆,擒拿有功”中之“因国谋逆”,即指此锡兰王的不轨举措引发了这场冲突。可以证实这一事实还有上述档案之第六则,该文献在记冀斌在锡兰山事迹时提到“九[年](1411)为国王亚烈苦(索)[奈]儿悖逆,杀夺官军,亲行剿擒番王,杀败番贼,升总旗”。也说明锡兰王首先向明水师挑衅,引起流血冲突。同样,前述第七则有关许旺/许的档案中“九年(1411)为国王亚烈苦奈儿悖逆,擒杀,升总旗”。也证明锡兰方面首先启衅。
综合明成祖致哈立麻喇嘛敕书、严从简的记载与这三则档案,我们可以复原这一事件的大致过程:即郑和等人登陆前往康提(Kandy),试图以布施与颁赐换取过境。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