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既是阶级的道德,又是时代的道德,必须具体分析道德的内涵才能真正做到批判继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重要理论认识。忠孝节义等传统的道德规范,可以为各个不同阶层、不同阶级的人们接受、遵守和提倡;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人们对它又总是有不同的理解,从而赋予它不同的具体内容。共同的民族道德精神,通过不同阶层、不同阶级人们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要求。因此,道德传统是共同的道德精神与不同的具体道德要求的统一体。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继承时的基本理论出发点。批判继承,就是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生命。周恩来说:“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讲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拿现代的语义讲,忠于人,就是忠于团体,忠于阶级,忠于民族,忠于国家,直到忠于人类。信于友,就是信于同类,信于同志。传习,就是勤于所学,勤于研究。一个人的反省功夫,能时时这样,而且做错了就改,不足的就加,那这个人的修养一定成功。”在这里,忠、信等道德规范被赋予新的意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修养的基本准则。同样,“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也都有了崭新的内涵。“‘民族至上’的口号就等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他是被用来动员全中国被压迫民族向着主要的民族敌人——日寇,作生死存亡的决斗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党派利益,都应该服从总的民族利益。为民族利益而奋斗而牺牲,是中华儿女今天最光荣最主要的任务。”<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