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800614
  • 作      者:
    李方祥著
  • 出 版 社 :
    中共党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方祥,1973年6月生,福州人,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副主编。2007年10月进入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长期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出版专著:《中国共产党与民族文化传统研究》。曾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同时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一些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多项科研成果获省、市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以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观为中心点,利用丰富史料,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批判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这一重大课题,详细阐述了近代文化演变与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形态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发展与传统文化的渊源联系。<br>    《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视角宽广,不仅填补了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的某些空缺,也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道德既是阶级的道德,又是时代的道德,必须具体分析道德的内涵才能真正做到批判继承,这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重要理论认识。忠孝节义等传统的道德规范,可以为各个不同阶层、不同阶级的人们接受、遵守和提倡;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人们对它又总是有不同的理解,从而赋予它不同的具体内容。共同的民族道德精神,通过不同阶层、不同阶级人们的不同理解而表现为不同的要求。因此,道德传统是共同的道德精神与不同的具体道德要求的统一体。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继承时的基本理论出发点。批判继承,就是赋予传统道德以新的内涵,赋予新的生命。周恩来说:“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讲个人修养的最好规范。拿现代的语义讲,忠于人,就是忠于团体,忠于阶级,忠于民族,忠于国家,直到忠于人类。信于友,就是信于同类,信于同志。传习,就是勤于所学,勤于研究。一个人的反省功夫,能时时这样,而且做错了就改,不足的就加,那这个人的修养一定成功。”在这里,忠、信等道德规范被赋予新的意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修养的基本准则。同样,“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也都有了崭新的内涵。“‘民族至上’的口号就等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他是被用来动员全中国被压迫民族向着主要的民族敌人——日寇,作生死存亡的决斗的。在这个意义上,一切个人利益,阶级利益,党派利益,都应该服从总的民族利益。为民族利益而奋斗而牺牲,是中华儿女今天最光荣最主要的任务。”<br>    ……
展开
目录
导言<br>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传统文化观<br>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文化观<br>一、人类不可逾越的基础<br>二、扬弃而不是抛弃<br>第二节 列宁的传统文化观<br>一、批判历史虚无主义<br>二、“两种民族文化”的划分<br>第二章 近代文化的演变与中国共产党的传统起源<br>第一节 近代传统的内部演变及思想逻辑<br>一、经世思想的凸显<br>二、思想汇通的趋势<br>三、启蒙哲学的形成<br>四、中国本土的政治理想主义在近代的滥觞<br>第二节 新式知识分子群体的嬗蜕与集结<br>一、传统文化的根基<br>二、从传统学社到共产主义小组<br>第三节 近代传统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运动的初始特点<br>一、泛道德主义色彩<br>二、阳明心学对主观能动性的张扬<br>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传统文化<br>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历史继承性<br>一、社会意识的发展有其历史继承性<br>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主脉<br>三、理论创造者的学养特色<br>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的中学渊源<br>一、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br>二、“中国化”思潮的起源及流变<br>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br>四、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的新阶段<br>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民族文化根源<br>一、中西文化的融合<br>二、民族化的中学根基<br>三、风格转换与特质创新<br>四、并非“引儒入马”<br>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传统文化<br>一、建设先进文化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r>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br>三、优秀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美结合<br>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与传统文化<br>第一节 动力与阻力:农村革命中的传统文化<br>一、农村社会权力与革命新秩序的建立<br>二、农村社会文化与新思潮的传播<br>三、农民与中国近代文化运动<br>第二节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br>一、从文化运动到农民运动<br>二、传统文化与新思潮的困厄<br>三、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与中国农民的造反精神<br>第三节 宗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r>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环境<br>二、土地革命与传统经济生活<br>三、基层革命政权与农村社会权力结构<br>四、宗法意识与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建设<br>第四节 从抗拒到融合:心理层面的结合<br>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抗拒<br>二、农民心理:两种文化沟通的桥梁<br>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的“批判继承”法<br>第一节 20世纪四十年代新儒学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br>一、新儒学运动缘起的学脉源流和历史机缘<br>二、两种文化观的根本分歧<br>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影响<br>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改造<br>一、新中国意识形态的变革<br>二、对传统民间文艺的革命性改造<br>三、依法保护历史文物和古迹<br>第三节 “批判继承”与“抽象继承”的对立<br>一、从学术讨论到政治批判的“升级”<br>二、“抽象继承法”的方法论意义<br>三、“批判继承”不能简单等同于阶级分析<br>第四节 “厚今薄古”论<br>一、“厚今薄古”论的提出<br>二、“厚今薄古”论的理论迷失<br>三、“厚今薄古”论造成学术研究的失范<br>第六章 “古为今用”的误区<br>第一节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儒法斗争<br>一、对法家学派的扭曲理解<br>二、传统文化研究迎合政治斗争的需要26l<br>三、毛泽东对法家的独特理解<br>四、“批儒评法”运动与封建思想的复活<br>第二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对“孔孟之道”的批判<br>一、对孔孟思想的批判<br>二、批孔运动对马克思主义的曲解<br>三、政治运动与经济波动的内在联系<br>第三节 充分发挥“反面教材”的作用<br>第七章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关系<br>第一节 弘扬传统和谐思想<br>一、两种不同的和谐文化<br>二、和合文化不等于和谐文化<br>三、和谐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br>第二节 中华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家园<br>一、中华民族绵延传承的文化根基<br>二、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br>三、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家园的建设者<br>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br>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渊源<br>一、中国共产党与古代文化的渊源关系<br>二、中国共产党与近代文化的渊源关系<br>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认识的逐渐深化<br>一、多层面的结合<br>二、批判与继承的双重使命<br>结束 语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传统根源<br>一、时代潮流与文化使命<br>二、民族化与中国传统<br>三、农民传统与马克思主义<br>四、传统转型与文化进步<br>大事记<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