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3005791
  • 作      者:
    刘岩著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华夏边缘是历史上形成的中国地理和认同的边缘自卷入现代民族国家的世界体系以来,传统华夏边缘的变化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二是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人社群:三是中国东北,它作为华夏边缘的意义主要在于参与国族历史书写的象征符号资源的匮乏。从这三种华夏边缘作为叙述能指的角度,《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对“寻根”文学思潮、“文化中国”想象包括“传统文化热”和“上海怀旧潮”和大众文化的“东北风”等重要的新时期文化脉络进行了重构性的描述和分析,在为文本和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解释的同时,集中探讨了不平衡的历史地理想象与连续、同质的社会时间感觉的关系。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岩,1978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97-2004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先后获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4-2008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
展开
内容介绍
    《华夏边缘叙述与新时期文化》借重当代建构论民族研究的理论成果,从华夏边缘叙述的角度对“寻根”文学思潮、“文化中国”想象(包括“传统文化热”和“上海怀旧潮”)和大众文化的“东北风”等重要的新时期文化脉络进行了重构性的描述和分析,在为文本和文化现象提供新的解释的同时,集中探讨了不平衡的历史地理想象与连续、同质的社会时间感觉的关系。
展开
精彩书摘
    “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显示出了这种遥想在80年代后期以降的中国的普遍性。张爱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消失了近四十年后被人们再度“忆”起,与其说是一次本土发掘,毋宁说要归功于一种渐次内移为中心的外缘“断定”,真正被心悦诚服地迎归的,既非一位4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的精魂,亦非一般意义上的“海外观点”,而是后冷战语境中的不战而胜的冷战胜利者的权威定见。如戴锦华所指出,“冷战年代,张爱玲在不同脉络、版本上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命名与匿名,首先是特定的政治动因,并非她的全盛期的作品与文学成就,而是她江郎才尽之作:《秧歌》、《赤地之恋》成了张爱玲获得命名之讳莫如深又心照不宣的现实驱力。在冷战分界线的彼岸,这一姿态令张爱玲洗脱了通俗与沦陷区写作的双重‘污点’,于海外中国学、准确地说,是美国中国学——作为美国冷战学科的‘区域研究’之现代文学史上脱颖而出。当同样的趋动,使得张爱玲于新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书写中踪影全无,成了并非惟一的文化失踪者与不可见的意识形态‘天窗’之时,张爱玲则在依冷战逻辑全面蒸发、几乎成为绝对空白的台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放大凸显”,而改革开放后的大陆文化人对张爱玲的“钩沉”和经典化,则不但“显影了美国中国学至文学研究对中国大陆的学术回流”,而且“含蓄且昭彰地成就了后冷战时代的一份‘告别革命’的选择与姿态”②。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节 National译介与现当代史的变迁
第二节 从“想象的共同体”到“华夏边缘”
第三节 “现代化”语境中的“边缘”叙述与主体建构

第一章 “寻根”思潮与少数族群位置上的中国
第一节 化“缘”为“源”的需求与可能
第二节 “声音的替代”
第三节 无法恢复的时间

第二章 重写“长城边疆”与对话东方学:张承志的意义
第一节 “学者型”作家的意味
第二节 走出“影响的焦虑”
第三节 在两种民族叙事之间
第四节 走向“地中海边界”

第三章 从塞外到海外:两幅共同体舆图
第一节 “虚构”共同体的方法
第二节 地缘伤痛与历史困境
第三节 内外转换之旅

第四章 上海怀旧与“中心”/“边缘”的再规划
第一节 作为象征的“香港”:神话与反神话的视点
第二节 重生的主体与“文化中国”的本土化
第三节 区隔他者与再造边缘

第五章 作为历史和阶级修辞的东北表述
第一节 “北方”的内与外
第二节 节日仪式中的“都市外乡人”
第三节 变奏与整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