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史学史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719701
  • 作      者:
    谢保成著
  • 出 版 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谢保成,籍贯北京,1943年9月甘肃兰州出生。1966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毕业,198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史学史、隋唐五代史、20世纪学术文化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学术论著10余种。代表作有《隋唐五代史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商务印书馆2007年)、《郭沫若学术思想评传》(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贞观政要集校》(中华书局2003年、2009年)、《中国史学史》(三卷,商务印书馆2006年)。目前,《中国史学史》续编“民国史学”正在定稿。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史话:史学史话》是运用史料研究和描述人类历史以展示未来的一门学科,中国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六个阶段:先秦时期为史学的形成阶段,这一时期出现了《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一批对后世有诸多影响的史学专著。汉初至唐前期为史学地位的确立阶段,这一时期《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学作品相继出现,纪传体史书逐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中唐至明末为史学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中,《通典》与“三通”系列的形成,《资治通鉴》及其流派的演变,以及不断续修的纪传体“正史”,构成了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主干。清前期为传统史学回光返照阶段,这一时期官修史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差不多覆盖了史部的各主要门类,显示着乾嘉时期史学的辉煌。晚清民初为史学裂变阶段,史学发展迎来了“史界革命”的新思潮。民国中后期为新旧史学碰撞阶段,“民主与科学”作为世界历史潮流,以其不可阻挡之势冲撞着中国的旧传统,从而也使中国史学自身发生了某些新的变化。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唐至明末,是我国史学大发展的时期,其表现也是多方面的。这一阶段中,《通典》与“三通”系列的形成,《资治通鉴》及其流派的演变,会同不断续修的纪传体“正史”,构成了中国史学发展的三大主干。民族史学的又一次勃兴,是这一阶段史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统记方域的地理总志自《元和郡县图志》始,至元、明、清官修“一统志”,也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总志系列,与各“正史”地理志一起,构成我国方域史的基干。分述一方之志书,自宋代开始空前发达起来,至于明清则成为史部分类中最大的一个门类。随着史学的日益规范化和官府化而出现的另一种倾向,即史学的通俗化和平民化,也是这~阶段史学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侧面。以记述琐闻轶事为主的历史笔记的大量涌现,以话说故事为主的历史小说的接连问世,正是史学从殿堂、经院走向市井、瓦舍的必然产物。
    清朝入主中原,给正在走向衰落的古老社会带来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同时,巨大的民族反抗心理,还激起经世思潮的空前高涨。于是,出现了以“三大师”为代表的三个史学流派,影响清前期的史学风气。武力征服过后,康雍乾三朝接连施用文化高压政策,毫不含糊地遏制了这种思潮的扩展。同时,又从中原传统文化中找到巩固其统治的思想武器。一项“稽古右文”的国策,便将多少文人墨客从“三大师”开启的博古通今、经世致用的风气下,引导到博古而怯于通今、知人而畏于论世的方向了。官修史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差不多覆盖了史部的各主要门类,显示着乾嘉时期史学的辉煌。朝廷留给读书人的,只是一条狭窄的“做学问”之路——历史考据,于是便有所谓“三大考史家”。不应忘记的是,乾嘉时期还有一部“不以风气为轻重”的《文史通义》,把古代史学理论推向顶峰,既对传统史学作出全面总结,又预示着其后的“思想解放”,成为史学的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19世纪中叶,东方古国紧闭着的大门被西方侵略者的洋枪洋炮轰开,中国的社会开始发生质变。此后短短的70年间,传统史学第一次受到冲击,开始突破旧有的格局,跨出认识近代世界的第一步。自20世纪初始,梁启超接连推出《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两个篇章,在系统清算传统史学的同时,以进化论思想为原则,建立起“新史学”的理论框架。随即兴起一个猛烈抨击传统史学、提倡“史界革命”的新思潮,中国史学第一次发生空前的重大飞跃。“新史学”从思想观点、记述内容和编纂形式等方面开始改造传统的旧史学,迈开了近代化的步履,取得某些初步成果。然而传统史学赖以生存的土壤差不多还是原封不动,新生因素则又大都缺乏根基,“旧货色外面新包装”便成为近代中国新陈代谢的基本形式。民国初年,在复古思潮的掩饰下,“新史学”更难摆脱旧史学的束缚,出现了蜕变——“增其新而不变旧”。
展开
目录
一 引语——如何认识中国史学
1.史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2.传统史学的基本特点
3.史学传统的利弊得失

二 史学的起源与先秦史学
1.史学的起源
2.史学的形成

三 《史记》与“二十四史”
1.《史记》的编纂与成就
2.两汉史与三国史
3.两晋南北朝史
4.两《唐书》与两《五代史》
5.辽金宋三史与元明史

四 汉初至唐前期史学的确立
1.汉唐之际史学的成长
2.鉴戒史学在唐初的发展
3.《史通》:史学的反思

五 《通典》与“三通”系列
1.《通典》及其展示的趋势
2.《通志》与《文献通考》
3.会要、会典的编纂
4.“三通”的续修

六 《资治通鉴》与《通鉴》流派
1.《资治通鉴》及续补之作
2.《通鉴纪事本末》及其续编
3.《资治通鉴纲目》及其影响

七 中唐至明末史学的发展
1.修史制度完善
2.民族史学勃兴
3.方域史著发达
4.史学的通俗化趋势

八 清前期史学从辉煌走向终结
1.清初主要史学流派
2.“乾嘉史学
3.《文史通义》:古典史学的终结

九 晚清民初史学的剧变
1.突破传统格局
2.“新史学”的兴起
3.民国初年的蜕变

十 新旧史学的剧烈碰撞
1.国外史学观念传入
2.本土文化遗存的发现与整理
3.主要史学流派及其影响
4.唯物史观学术体系初步确立
改版书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