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银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建的资源型城市,有“铜城”之美誉。位于黄河中上游、甘肃省中部、白银市西南部,是中共白银市委、市政府所在地,白银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北纬 36°14’-36°47’、东经103°54’~104°24’之间,海拔1400米~2265米。东与靖远县刘川乡及北湾镇毗邻;南临黄河,与榆中县青城乡及靖远县平堡乡隔河相望;西与兰州市皋兰县石洞乡接壤;北与景泰县中泉乡交接。白银区西南直距省会兰州市61.5公里,乘火车沿包兰铁路至兰州105公里,乘汽车沿兰白高速公路至兰州69公里,距靖远68公里,距会宁186 公里,距景泰95公里,距中川机场70公里。道路四通八达,水陆空运输便利。 白银区建置虽晚,但辖域内人类的生活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早已发现的强湾莲花山齐家文化及新发现的王岘灰土涝池半山马厂文化遗址,均曾出土彩陶罐等文物,说明距今约4500年前后,境内已有史前先民繁衍生息。境内曾为丝绸之路北道之一段,有兰(州)宁(夏)驿道的咽喉要隘,还有武川宋家梁西秦度坚山城、武川古烽燧、元代古墓群及明代“白银厂”采矿炼矿遗址。 夏、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区境为羌族人游牧地。 秦末汉初,匈奴族自塞北南下,区境为匈奴族游牧地。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区境归汉王朝版图,隶武威郡。时武威郡辖10县,媪围县(县治媪围,今景泰县吊沟古城)是其一,区境属之。 三国时,区境属魏之武威郡媪围县。 西晋初,鲜卑族秃发氏自塞北迁于河西,区境为鲜卑秃发氏据地。西晋末,收复河西,区境属晋之武威郡。 东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鲜卑乞伏司繁率族人自麦田(今平川区境内)迁于度坚山(今白银区及景泰、靖远县交界处的宋家梁),区境为鲜卑乞伏氏所据。前秦苻坚建元六年(370年),苻坚袭取度坚城(今露天矿原址),司繁降。义熙五年(409年),西秦乞伏乾归复收部众3万,自袍罕(今临夏)迁都度坚城,称秦王,改元更始,并立秦兴郡,区境属之。 南北朝时,区境先后属北魏平凉郡、西魏会州、北周会宁防。 隋初,区境属武威郡。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景会宁郡,区境属之。 唐初,区境属会州乌兰县(今靖远)。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属陇右道。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后,为吐蕃所据。 五代至北宋初年,区境为党项族据地。 北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西夏赵元昊挥兵南下,吐蕃败走,区境属西夏西寿监军地。南宋理宗宝庆二年 (122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大军入境灭西夏,区境属蒙古族据地。 元统一中国后,区境属甘肃行省永昌路西宁州。 明初,置陕西行都司,治所甘州(今张掖),辖1镇4道15卫所,靖虏卫是其一,区境属之;宣德年间(1426年--1435年年)后,蒙古族鞑靼部逐渐南F,驻牧松山,区境属蒙古族鞑靼部游牧地。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甘肃巡抚田乐与总兵官达云收复大、小松山,鞑靼各部远徙,区境大部属靖虏卫军民府(后称靖远卫)辖地。 清朝初期,今四龙镇地域隶属兰州府靖远卫,今水川镇、强湾乡、王岘镇、武川乡地域隶属兰州府皋兰县。雍正八年(1730年),靖远卫改称靖远县。乾隆四年(1739年),皋兰县于宽沟(景泰域内)设县丞一员,史称红水分县;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宽沟县丞移驻红水(景泰域内),今武川乡地域北部火烧沟一带隶属红水分县。民国2年(1913年),红水分县升格为红水县。时,今四龙镇地域仍隶属靖远县,今水川镇、强湾乡、王岘镇地域及武川乡地域南部仍隶属皋兰县。今武川乡地域北部隶属红水县。 靖远、皋兰、红水3县均隶属兰山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3县直隶甘肃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设置景泰县,红水县并入景泰县。 从民国22年起,今白银区所辖地域,分别隶属皋兰、靖远及景泰3县,沿袭至1949年8月中旬。 1949年8月26日起,境内水川乡和北山乡隶属皋兰县石洞区;9月5 日起,境内沙河、金山、黄崖3乡隶属靖远县北湾区。 1949年8月底,皋兰县隶属兰州市,靖远县隶属定西专区,景泰县隶属武威专区。 1949年12月起,水川乡和北山乡从石洞区析出,设置为皋兰县水川区和北山区。水川区辖金沟口、白茨滩、大川渡、莺鸽湾、蒋家湾、桦皮川、聂家窑、麦地沟、白崖子9乡;北山区辖强家湾、川口、东台、王家岘、崖渠、武家川、红岘7 乡。时,沙河、金山、黄崖3乡仍隶属靖远县北湾区。 1953年2月21日,新华社宣布“皋兰县白银厂发现大型铜矿”。同年3月起,水川区、北山区沿隶皋兰县。水川区辖金沟口、白茨滩、大川渡、莺鸽湾、蒋家湾、桦皮川、聂家窑、麦地沟乡,北山区的强家湾乡划归水川区,与白崖子乡合并为新的强家湾乡,隶属水川区;北山区辖川口、东台、王家岘、西滩、崖渠、武家川、红岘乡,并增设白银乡,旨在服务于白银厂矿区建设。时,境内沙河、金山、黄崖3乡,仍隶属于靖远县北湾区。 自此,“白银”一词作为建置名称正式问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