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漳县,在太古时代本是一片荒原,后被流水冲蚀,年代久远,逐渐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河谷。河谷两侧,黄土堆成台地,避风防水,宜居宜耕。漳县的先民和其他甘肃的远古居民一样,就在这些台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 在今漳县境内,最早形成的河流主要有三条,即漳河、龙川河、榜沙河。龙川河与榜沙河在新寺镇晋坪村的各河交汇,流经那个与中国开天辟地相关的神秘的盘古川,在武山县丁家门村注入漳河。漳河从盘古川流出,在武山县鸳鸯镇汇入渭河,成为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和主要水源。古老的神话传说和从神话中留传至今的盘古川、盘古岭等地名,无可争辩地印证了这些地方历史的悠久和文化的厚重。 在漳河汇人渭河的二阶台地上,出土了著名的“鸳鸯人”头盖骨。考古界经过科学测定,认为至迟在三万八千年前,“鸳鸯人”就在渭河、漳河流域繁衍生息。正是由于“鸳鸯人”沿渭河流域向外不断扩散,所以七千年前的伏羲、女娲才在秦安大地诞生,创造了中外闻名的“大地湾文化”;五千年前的轩辕黄帝才在清水诞生,成为华夏文明的“五帝”之首。这些人文始祖诞生在渭河流域,充分说明渭河上游才是中华早期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鸳鸯人”从盘古川逆漳河而上,来到古盐川,发现了人类不可或缺的露头盐泉,便围绕古盐井这块风水宝地,在学田坪等漳河流域的二阶台地上定居下来。还有一部分“鸳鸯人”逆龙川河而上,在龙川河与榜沙河交汇的晋家坪定居下来。这两部分远古先民,便在盐川和龙川创造了漳县的早期文明。后来,考古者在距漳县东南40公里的新寺晋家坪村和距县城2.5公里的武阳镇发现了漳县最大的原始社会遗址。晋家坪遗址位于龙川河与榜沙河交汇处的一个三角洲上,文化层厚达3米,曾采集到属马家窑、齐家文化类型的石器、陶器等文物四十余件。学田坪遗址位于漳河南-岸的第二台地上,东西南北各达一千余米,文化层也在3米以上,曾经采集到各种石器、陶器五十余件。这些地方发现的大量古人类的遗物,真实地反映了原始人类在这里生活的全部情况。 在漳县出土的古文化遗迹中,除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外,还有寺洼文化(因首次发现于临洮寺洼而得名),主要发现在三岔镇东西坪。除了以上古文化遗迹外,在全县各地还先后发现了众多的古遗遗址、古墓葬,出土了一千五百余件重要的历史文物,属国家一、二、三级以上的就有一百七十多件。尤其是那口至今保存在盐史馆(盐昌寺院内)中的古盐井,被誉为“华夏第一井”,它揭示出这里的先祖们在很早以前就走出野蛮时代,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李兴魁) 仕甘肃的版图中,有一块琵琶形的图案,像一颗绿宝石镶嵌在定西市南部,其地理坐标为北纬34°25’~35°57',东经103°57’~104°45’,东连武山,南靠岷县,西邻卓尼,北与陇西、渭源接壤,这就是漳县。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着悠久的光辉历史,勤劳而勇敢的漳县先民远古时代就在这里辛勤耕耘,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创造文明。 大禹治水成功,将中国分为九州,今漳县地属雍州。后大禹封其少子于西戎,世代为首领。今漳县地处西戎中心地带,原始先民在古老的盐川发现露头盐泉,经过不断挖大挖深,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大口浅井——盐井,所产食盐被后世称为“戎盐”。从夏初以来,周人一直是夏王朝西部的一个重要部族。周人的先祖弃,曾定居于邰,种植百谷百蔬,发展农业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后人便尊他为农神,号后稷。其子孙一直活动在甘肃境内。文化遗存遍布天水、武山、漳县、陇西及西汉水流域。到商代时,古盐川(漳县) 不仅有了较为先进的农业生产,食盐生产也已具相当规模。到西周时,盐川已围绕盐井形成了一个以盐为主的商业集散地——古盐井镇。到春秋时期秦国称霸西戎时,秦穆公首置“盐川寨”,这一军政合一的“盐川寨”便是漳县有史记载的建置之始。 从先秦置“盐川寨”后,一直到东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始建县置,名鄣县,后来亦写作彰县、障县。 从公元76年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初,漳县县置经历了“五废六立”的曲折历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