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对中央政权机构进行了体制改革,即设“三公九卿”制。所谓“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所谓“九卿”,是指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丞相是皇帝之下的第一高官,为文官之首,他的主要职责就是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切切实实是—人之下万人之上。
太尉是中央行政机构的军事首长,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事,但是他没有皇帝的虎符不能擅自发兵、调兵。
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皇帝的命令、国家法令等,由他转交丞相颁布,主要负责掌管图书、律令和文书,监察各级官员。
九卿是三公之下所设的行政机构,具体掌管各方面事务。
秦朝建国初期建立的“三公九卿”制,构成了秦朝完整的中枢统治体系,这个体系既继承了殷周的遗制,也采用了东方六国的相关制度,而更多的则是沿用秦国原有的职官制度。
秦朝的地方官制采用郡县制。主要有郡、县、乡、亭、里组成,郡是中央属下的区域,县是郡属下的区域,一县之内又分为若干个乡,一乡设十亭,一亭有十里。在里下面还有什和伍,十家为什,五家为伍。
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通过这样的一整套帝制机构,从中央到地方,从郡到县,从县到乡、亭、里、什、伍,层层严密控制,将所有的权力集中到了中央,再通过中央行政机构将权力集中到了皇帝一人手里。
在建朝初期,反对秦政权的人迫于秦王朝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威严,不敢有放肆的举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反对者,特别是一些儒生,开始在思想界、舆论界制造混乱,攻击新政,一度引起社会动荡。这个问题随后引起了秦始皇的注意,他打算寻找机会解决。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宴会,宴请大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李斯提出“焚书”建议,秦始皇立马批准。于是,全国各地到处浓烟滚滚,大批文献、典籍被焚毁。此“焚书”事件进一步加大了儒生和方士对朝廷的不满,双方矛盾继续激化,儒生和方士们纷纷上书请命、大造舆论。秦始皇对这些敢于反抗、散布“妖言”的儒生采取了坚决的镇压手段,先后逮捕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将他们全部坑杀于咸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焚书坑儒”。
解决了内部矛盾后,秦始皇为了使疆域更加辽阔。于公元前223年首先派大将蒙括率兵三十万,镇守北疆。经过几次大的战斗,攻取了河南(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高阙(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阴山(今内蒙古狼山)、北假(今阴山以南)等地。然后在这些地方设置了三十四个县,筑建了县城。在公元前221年,从中原地区迁移三万多户人家到这些地方落户。接着,秦始皇在秦、赵、燕三国原有长城的基础上,加以连接、修补,构筑了西起林(今甘肃岷县)东至鸭绿江的万里长城。
自此“三公九卿制”的成果得以显现,通过对“三公九卿”制的实施,秦始皇不但完全树立了皇帝的无上权威,确立了秦朝的正统地位,还颁布了各项统一法规,划定了统一的国家疆域,一个空前庞大的封建帝国,秦王朝就此诞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