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5868922
  • 作      者:
    徐毅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徐毅,男,1979年生,安徽舒城人。经济学硕士、金融工程学博士,现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从事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博士后研究工作。长期致力于衍生品市场交易与风险管理领域的研究,具有多家期货公司的工作和实习经历。先后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十多篇上述研究领域的学术论文,主持和参与了多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并与政府机构和金融企业合作完成了多项期货领域的重要应用研究课题。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立足于中国期货市场实际,吸取国内外期货理论研究和风险管理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研究了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其内容涵盖期货市场结算风险成因研究、期货结算机构设置与中央对手方服务研究、期货保证金制度研究、分级结算会员制度研究、结算担保金制度研究等方面。通过阅读本书,不仅可以掌握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的识别与定量,更能够深入把握结算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为结算风险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指导。<br>    该书可供从事股指期货和商品期货的理论研究及政策制定等人士作为参考,特别是对从事期货交易和期货结算风险管理实践的读者来说,更具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第2章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br>    “风险”是现代经济学中少数几个仍然没有被严格定义的概念之一。一般认为风险产生于现实中的不确定性,即事件未来变化的不可知性。这种不可知性起源于市场系统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复合扰动,同时也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相关(威廉姆森,1988);反之,在一个稳定的、完全可预测的系统中是不会存在风险的(Arrow,1971)。目前,关于风险的定义可以被归纳为两类:一类是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强调风险导致的不利后果,即风险是“遭受危险、伤害、损失的可能性”;另一类是以投资或经济计量为目标,将风险直接演绎为不确定性的结果。例如,在经典的Arrow-Markowitz-Tobin范式内,风险被定义为“投资最终价值的不确定性”。应当指出,这种意义上的风险并不必然意味着潜在的损失,只要出现与预期不符的结果,即使是有利的结果,也被认为是风险。在此基础上,数理经济学家又将不确定性分为两种:一种具有稳定的概率分布,因此可以用数学统计方法对风险进行计量;另一种不确定性是无法用确定的概率分布函数描述的随机事件,对这种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无法用数字指标进行刻画。<br>    国际上关于期货市场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展得很早,相关的文献专著也非常多,但从期货市场结算角度的成熟研究数量有限。本章分两节进行文献回顾,2.1节是国内外现有关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理论的综述;2.2节则是选取了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相关的各国际组织的建议。<br>    2.1  国内外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综述及评价<br>    2.1.1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的内涵及特点<br>    1.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的具体分类<br>    风险分类是有关风险研究的一个复杂问题。学术界对风险的分类多种多样,经常相互交叉。既有按照风险成因、风险来源的不同来分类的,也有根据风险范围、风险层次、风险特征的不同来区分的。如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个体风险和总体风险、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可分散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等。目前比较权威的风险分类是由G30 小组提出的四分法以及国际证券事务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所提出的六分法。对于衍生交易所、交易商以及最终用户所面临的风险,G30研究小组在一份关于衍生品的权威研究报告中把衍生交易的风险分为四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营运风险和法律风险。而在1994年国际证券事务委员会及巴塞尔委员会对衍生工具涉及的风险则分为六类,即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结算风险、法律风险。<br>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期货市场结算机构从期货交易撮合登记后至合约交割或对冲平仓前这一过程中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本书根据风险不同的影响作用将期货市场结算风险分为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见图2-1)。
展开
目录
第1章  引言<br>1.1  研究的背景<br>1.1.1  国际期货市场结算业务的高速发展<br>1.1.2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内在需求<br>1.2  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和研究的意义<br>1.2.1  研究的范围<br>1.2.2  研究的方法<br>1.2.3  研究的理论及现实意义<br>1.3  研究的总体框架、创新之处和未来展望<br>1.3.1  研究的总体框架<br>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br>第2章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br>2.1  国内外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综述及评价<br>2.1.1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的内涵及特点<br>2.1.2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目标<br>2.1.3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主旨思想<br>2.1.4  国外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综述<br>2.1.5  国内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研究综述<br>2.1.6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措施的分析和评价<br>2.2  国际组织对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若干意见<br>2.2.1  国际证监会组织(IOSCO)对结算风险管理的探索<br>2.2.2  30人集团(C30)对结算管理的建议与计划<br>2.2.3  国际证券服务协会(ISSA)结算风险管理的实践<br>第3章  期货市场结算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成因分析<br>3.1  期货市场交易、期货市场结算与期货结算机构<br>3.1.1  期货市场交易流程分析<br>3.1.2  期货市场结算与期货结算机构<br>3.2  期货市场结算制度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br>3.2.1  直接结算、环形结算、结算机构结算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br>3.2.2  全额结算、净额结算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br>3.2.3  结算市场状况、损失分担规则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br>3.3  结算银行体系、期货交易机制、投资者交易行为与结算风险<br>3.3.1  结算银行体系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br>3.3.2  期货交易机制与期货市场结算风险<br>3.3.3  期货投资者交易行为与结算风险<br>3.4  期货市场结算的外部环境与结算风险<br>3.4.1  期货市场结算法律环境的主要层次<br>3.4.2  期货市场结算法律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br>3.4.3  现阶段我国期货市场结算法律体系的不足<br>第4章  期货市场结算机构设置与中央对手方服务<br>4.1  期货市场结算机构设置<br>4.1.1  期货市场结算机构设置与结算风险<br>4.1.2  国际期货市场结算的统一结算趋势<br>4.2  期货结算机构的中央对手方服务<br>4.2.1  结算机构应用中央对手方的收益与风险<br>4.2.2  国际期货市场结算机构应用中央对手方的现状<br>4.2.3  结算机构中央对手方服务下的风险管理架构<br>4.3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机构设置与中央对手方设计<br>4.3.1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机构设置的现状及问题<br>4.3.2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机构的未来安排及实现路径<br>第5章  期货保证金制度<br>5.1  期货保证金制度的风险管理机理<br>5.1.1  期货保证金防范风险的机理<br>5.1.2  期货保证金收取的基础<br>5.1.3  期货保证金系统与期货保证金计算方法<br>5.1.4  日中期货保证金制度<br>5.2  期货保证金制度的国际比较<br>5.2.1  LCH.Clcarnet LTD、CME和Eurex Clearing AG现行的保证金制度<br>5.2.2  LCH.Clcarnet LTD、CME和Eurex Clearing AG保证金制度比较<br>5.3  我国期货市场保证金制度的实证研究<br>5.3.1  风险价值VaR的意义和计算<br>5.3.2  大连商品交易所黄大豆1号合约动态保证金实证研究<br>5.3.3  上海期货交易所金属铜合约保证金实证研究<br>5.3.4  大豆系列组合保证金制度研究<br>5.4  我国期货保证金制度的改革思路<br>5.4.1  我国期货保证金制度的现状和不足<br>5.4.2  我国期货保证金制度的改革思路<br>第6章  分级结算会员制度<br>6.1  分级结算会员制度的风险管理机理<br>6.1.1  分级结算会员制度的风险管理机理<br>6.1.2  结算会员缴付抵押品的管理<br>6.2  期货结算会员制度的国际比较<br>6.2.1  LCH.Clearnet LTD的分级结算会员制度<br>6.2.2  Eurex Clearing AG的分级结算会员制度<br>6.2.3  CME的分级结算会员制度<br>6.2.4  CME、LCH.Clearnet LTD和Eurex Clcaring AG结算会员制度比较<br>6.3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会员制度的改革思路<br>6.3.1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会员制度的现状<br>6.3.2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会员制度存在的问题<br>6.3.3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会员制度的发展方向<br>第7章  结算担保金制度<br>7.1  结算担保金风险管理的机理<br>7.1.1  结算担保金风险管理的概述<br>7.1.2  结算担保金制度的国际比较<br>7.2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担保金实证研究<br>7.2.1  期货市场结算担保金算法概述<br>7.2.2  基于沪深300股指期货仿真交易的结算担保金研究<br>7.3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担保金制度的改革思路<br>7.3.1  结算风险事故处理中引入其他财务安全措施<br>7.3.2  结算担保金计算采用风险价值法<br>第8章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br>8.1  国际期货市场的三次结算危机<br>8.1.1  1974年巴黎白糖期货市场的流动性危机<br>8.1.2  1983年吉隆坡原油期货交易的被迫中止<br>8.1.3  1987年香港期货市场的全面崩盘<br>8.2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总体框架<br>8.2.1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基本职能<br>8.2.2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br>8.3  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国际比较<br>8.3.1  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比较<br>8.3.2  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事故处理程序比较<br>第9章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br>9.1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的现状及未来体系的设计思路<br>9.1.1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概况<br>9.1.2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制度<br>9.1.3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的处理程序<br>9.1.4  我国未来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体系的设计思路<br>9.2  我国期货市场结算风险管理体系设计<br>9.2.1  政府的外部监管<br>9.2.2  期货业协会的行业自律<br>9.2.3  期货结算机构的内部控制<br>9.2.4  结算会员的程序化管理<br>9.2.5  结算银行的配合<br>9.2.6  结算风险违约事故处理<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