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名为“中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研究”,包含三个意思:其一,着眼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其二,定位于应用研究;其三,专注于定价方法的探讨。
一,结构安排及各章主要内容
全书共分为8章。第2章、第3章、第4章分别从理论、实务和中国国情三个角度讨论,为定价研究准备基础;第5章、第6章、第7章则围绕中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问题展开分析。各章主要内容为:
第1章“导言”。作为对课题研究的前提准备。本章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对于贷款价格及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具体含义进行界定,明确了贷款定价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全过程管理一个重要环节所处的位置。二是讨论了选择贷款定价作为研究课题的现实意义和时代背景,指出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贷款自主定价创造了条件,也同时提出了巨大挑战,而中国金融市场的日益开放、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金融安全的客观要求也迫使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并尽早研究贷款定价问题。三是提出了本书研究的任务和主要研究方法。四是就国内外关于贷款定价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相关研究的前沿成果做了简要回顾。
第2章介绍了贷款定价的相关理论和数学模型。尽管围绕期权、股票、债券等可交易金融产品定价问题已经发展起来相当成熟的定价理论,但遗憾的是,迄今尚未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以很好地解释贷款定价,具体原因本章也做了简要分析。为了研究贷款定价,我们必须寻找相关的理论依据,尽管没有专门的理论体系,但仍有很多相当成熟的理论或模型对贷款定价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这些理论包括,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利率结构理论、风险管理理论、成本管理理论等。本章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贷款定价最关键的工作是对信用风险的判断、度量和定价,风险的定价几乎可以认为是整个贷款定价方法的核心。因此,本章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风险管理理论,特别是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回顾了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模型,并重点解释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几类有代表性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对最有代表性的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模型做了比较。鉴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风险度量和监管的重要指导意义,本章也简要介绍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与贷款定价和风险管理相关的内容。当然,对于介绍的每一方面的理论,本章都进行了简要评述,并尝试着分析了这些理论对贷款定价具体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第3章对西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实践进行了回顾,对每一类定价方法的优点和问题做了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每种定价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指导意义。总的来讲,国外商业银行针对批发性贷款业务和零售业务分别有不同的定价方法。应用于批发贷款业务的定价方法主要有成本加成方法、价格领导模型和客户赢利性分析方法。对于零售性质的贷款,主要是消费者贷款,则又区分住房抵押贷款和普通消费贷款,定价方法各不相同。在回顾一般贷款定价方法的基础上,本章对国外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方法的最新发展做了简要概括。当然,由于美国信贷市场的完善性和代表性,本章很多内容是依据美国商业银行的做法进行分析的。
对现状的准确了解是深入研究和有针对性地寻找定价方法的重要前提。
第4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历史沿革、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便为定价研究准备较好的基础。首先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贷款价格及利率政策的发展变化轨迹,指出中国正向着利率市场化的方向加速改革。其次,分析了外汇贷款和人民币贷款的定价现状,目前我国外汇利率已经实现了市场化,外汇贷款价格与国际市场上基本保持同步,定价方式也以浮动利率为主。人民币贷款利率仍然是管制基础上的有限浮动,商业银行的定价权较小,同时利率风险也被锁定在较小的范围内。再次,分析了人民币的利率结构。最后,分析了当前影响行业银行贷款定价的一些主要问题,认为目前影响银行贷款定价的有两大类问题:一类是宏观层面的,需要政府部门、监管当局和银行的共同努力加以解决;另一类是微观层面的,应主要依靠银行自身的努力寻求解决之道。本章还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带有明显的经济转型期特征,也是发展中金融市场上常见的问题,它表明,利率市场化仅仅是银行贷款自主定价的一个基本前提,如果相关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商业银行不但很难实现科学定价,甚至会带来更多始料不及的问题。
第5章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怎样选择贷款定价方法,随后的两章把重点放在不同贷款定价方法的模型构建、计算过程分析以及与定价有关的重要问题的讨论上。本章的一个主要结论是,将来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方法是多元的,各商业银行应该根据自身地位、借款人和贷款产品的分类,差别化地选择定价方法,同时,转轨时期的商业银行,还应该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经营管理水平的改善动态地调整定价方法。本章首先讨论了贷款定价的一般原则;其次分析了影响定价的主要因素,认为不同因素对贷款价格的影响程度是有差异的,信用风险、成本、费用是关键因素;而后分别对贷款种类和借款人进行了分类,分类的目的是为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方法准备条件,特别是借款人分类,对于公司客户的贷款定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章最后提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采用的四种基本贷款定价方法,分别是基于风险调整收益的贷款定价方法、基于客户贡献度的定价方法、基于价格领导模型的定价方法和标准化的定价方法,简要分析了这些定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6章对第5章提出的四种基本定价方法展开了详细的讨论。首先是基于风险调整收益的定价方法,由于该方法可以完整展现贷款定价的核心理念——以风险为中心,且其模型的设计和计算过程几乎涵盖了贷款定价需要涉及的所有共性因素,例如违约率、违约损失率、风险暴露、费用、成本等,因此对该方法的讨论占据了本章很大篇幅。基于贡献度分析的定价模式在竞争性市场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定价模式的实质是对整个客户关系定价,因此通过它可以求解出一个价格的组合,这个价格组合允许银行的决策者根据客户的需求和偏好做出灵活调整,既保障了银行的利益,也提高了客户的满意度。基于价格领导模型定价是一种成本最低、适应面最广的定价方法,也是最容易被借款人接受的方法。该方法的关键是要有适当的基准利率,无论这个基准利率是来自市场还是银行内部。对于零售性质的贷款,适合采用标准化的定价方法,这种定价方法是基于标准化的信贷产品的,因此,产品的多样化可以促使价格多样化,从而使贷款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本章的定价模型,特别是前两种定价模型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即银行的经营水平和效率直接决定了价格的竞争力和银行可能获得的收益。道理是显然的,在价格构成中风险升水、资金成本、税率、收费等因素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外生的,对处于同一市场上的各家银行来说大致相同,而操作成本直接与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关,效率高的银行可以通过较低的操作成本从而较低的价格有效提高竞争力,或者在相同的价格水平上获得更大的实际利差和更高的收益率。需要指出的是,本章的讨论集中在单一贷款。因为单一贷款定价是基于贷款组合的定价的基础,从方法上讲,组合定价与单一贷款定价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组合贷款定价要考虑新加入组合的单笔贷款对贷款组合的风险贡献以及与组合的相关程度。在下一章讲针对贷款组合展开讨论。
第7章是第6章的继续,讨论了与贷款定价方法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同时阐明了一个观点:贷款定价不是银行单方面的行为,也不是通过量化的定价模型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了,恰恰相反,由于受众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银行在贷款定价决策时要考虑的问题已经远远超过了前文我们讨论的定价方法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前面几章讨论的贷款定价方法只是银行全部定价过程的基础,它为银行提供了理性的参考坐标,特别是对于竞争性的贷款,它规定了的价格底线。本章讨论的问题包括:第一,贷款组合对贷款价格的影响。根据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多样化的贷款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无论是从监管当局的要求还是学者们的讨论,贷款组合管理和分散化基本上是被肯定的做法,但同时银行又不得不面对所谓“信用悖论”,银行需要在组合和相对集中之间做出权衡,很显然,分散化要求银行面对更多不熟悉的客户、行业以及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此时也凸现出信息的价值。信用衍生产品的出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二者的矛盾。第二,关于贷款价格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及其防范。由于贷款面临的主要是信用风险,同时作为系统性风险,利率风险往往可以通过一些对冲的手段得到很好的缓释。针对利率风险以及借款人依据利率风险判断可能行使的选择权等问题,银行应该在贷款价格上做出相应的安排,例如鼓励借款人接受浮动利率或变动利率,对隐含的贷款选择权在贷款合同中给出明确规定。第三,关于贷款定价策略。贷款定价方法永远要服从于银行的整体定价策略,这是一个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尽管定价策略不是本书研究的重点,但作为定价方法的延伸,它是定价过程不可或缺的要素。此外,本章对于竞争性市场上的定价过程、信贷政策对贷款定价的影响等问题也进行了简要分析。
第8章对全书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本书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