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26099
  • 作      者:
    肖舟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事实上,这是将我的博士论文的第一个版本和第三个版本整合起来的第四个版本。自2002年进入中山大学攻读企业管理博士学位,至今已经有四年多的时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四年。
展开
作者简介
    肖舟,男,1963年2月生,湖南衡阳人,高级经济师,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中国工商银行广东省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广东省青联委员,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等。在二十多种报刊发表过论文,有些被国内外媒体转载;获各种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奖)十多项;入选广州市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发表过数篇诗歌、散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共12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研究综述、概念框架、信贷制度变迁路径、贷前风险管理、贷时风险管理、贷后风险管理、信贷制度变迁I博弈分析、信贷制度变迁Ⅱ博弈分析、信贷制度变迁绩效评价、问题与对策、改革建议、结论与讨论。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研究》可供从事金融、银行信贷制度的研究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制度的起源看,制度源于人类交往的需要——因为制度可以减少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这里包含的一个命题是:制度的约定被交往的个体所接受,制度可以增进无制度带来的效益,如交易成本的节约、新增福利等,或者说每个个体都很清晰地知道制度对他本人是有益的。否则,他不会执行这个制度,制度的设计也就失去了意义。即使是制度可以通过强力或者暴力强制实施,但制度的收益可能是负效益。换一个角度思考,制度之所以产生,源于制度在设计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认同,或者说社会主流的广泛认同。那么,制度变迁就不应该是强制性的。以法律制度为例,从发布的方式看,即从法律本身依靠国家强力作为后盾这个角度看,它的确带有强制因素,但是一个好的法律不是依靠法律制定者的偏好可以强制执行的。法律产生的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的过程,它必须以不同的方式,通过多重的博弈之后才能真正体现社会成员的共同意志和共同利益要求。
    制度的最本质功能就是减少不确定性,就是降低风险,或者说降低交易的成本。那么,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是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当制度约束的主体不接受约束规则时,依靠制度的强制执行,成本最高。因此,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存在的。从表面上看,也是最广泛、最普遍的“人为设计”的制度变迁方式。然而,我们从制度形成的过程来看,这种人为设计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只是一种特例,并不代表着普遍意义。
    根据青木昌彦的说法,外在制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多重博弈的结果。利益集团各方不仅要争取制度的话语权,还要在不同利益集团中寻求到可以接受的制度均衡点,或者说利益的均衡点。
    交互式制度变迁方式是制度变迁的基本模式,内在制度变迁和外在制度变迁都按这个基本模式演进。强制性制度变迁方式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只不过是交互式制度变迁模式的变异。
    所谓交互式制度变迁模式是指在不论内在制度还是外在制度,在其形成或设计的过程中,都是制度适用对象经过多次交互式、互动式的多次反复博弈、选择和认同的过程。
    在现实世界中,的确存在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方式,但这也是交互式制度变迁的一种特例。制度设计开始阶段,制度设计者就必须搜集、听取来自各个不同利益集团的意见,然后进行预处理,再将意见反馈到各个利益集团。经过多次的、反复的互动,最后由治理人选择、确认制度,再以制度的形式“自上而下强制式”地实施。制度实施后,制度设计者还必须不断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适时调整不适应或失效的规则。否则,它就会通过社会成员的抵御,甚至激烈的社会冲突来进行调整或改进。因此,就某种具体的制度来说,从形式上看它是强制性的制度供给引发了制度变迁,实际上,它最终还是要经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重博弈后的选择,离不开“交互式”的制度变迁方式。
    将强制性制度变迁确定为制度变迁模式的主流方式,实际上暗含着对权力特别是强权的崇拜,是一种典型的专制制度文化的复活。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制度变迁理论
2.1.1 制度经济学概述
2.1.2 制度的定义
2.1.3 制度的结构
2.1.4 制度的功能
2.1.5 制度变迁
2.1.6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
2.1.7 制度变迁绩效
2.1.8 互动式制度变迁模式
2.2 信贷制度及其变迁
2.2.1 信贷制度
2.2.2 产权与信贷制度变迁
2.2.3 中国商业银行制度变迁的特点
2.2.4 中国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
2.3 博弈理论与制度变迁
2.3.1 博弈理论概述
2.3.2 纳什均衡
2.3.3 博弈论的制度经济学意义
2.4 制度变迁的博弈研究
2.4.1 研究方法
2.4.2 制度变迁的博弈分析
2.4.3 国内研究进展
2.4.4 基本评价

第3章 概念框架
3.1 信贷制度变迁的基本内涵
3.1.1 信贷制度的地位
3.1.2 信贷制度与博弈的主体
3.1.3 信贷制度变迁的路径
3.1.4 制度初始条件
3.1.5 工商银行信贷制度变迁两阶段
3.1.6 信贷制度变迁的方式
3.1.7 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
3.1.8 产权制度决定信贷制度变迁的路径
3.2 博弈与信贷制度变迁
3.2.1 博弈主体与博弈分析
3.2.2 博弈行为与信贷风险
3.2.3 信贷制度变迁过程
3.3 信贷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估
3.4 小结

第4章 信贷制度变迁的路径
4.1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
4.1.1 从“泉府”到银行的演变
4.1.2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银行
4.1.3 从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迈进
4.1.4 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变迁历史图景
4.2 中国工商银行的发展历程
4.2.1 制度变迁线路
4.2.2 在创新中发展
4.3 中国工商银行信贷制度的演进过程
4.3.1 信贷制度分类
4.3.2 信贷制度初始条件
4.3.3 信贷制度变迁的过程
4.4 信贷制度变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4.4.1 制度变迁的特点
4.4.2 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
4.5 小结

第5章 贷前风险管理
5.1 信贷政策
5.1.1 信贷政策定义
5.1.2 计划信贷政策阶段
5.1.3 市场信贷政策阶段
5.1.4 基本评价
5.2 客户信用评级
5.2.1 客户信用评级的历史和作用
5.2.2 中国工商银行信用评级的演变
5.2.3 基本评价
5.3 客户统一授信
5.3.1 先行一步
5.3.2 从授信到统一授信
5.3.3 持续充实与调整
5.3.4 基本定型
5.3.5 完善提高
5.4 小结

第6章 贷时风险管理
6.1 法人授权管理制度
6.1.1 法律制度
6.1.2 分级管理制度
6.1.3 法人授权管理制度
6.1.4 制度简评
6.2 信贷业务审批制度
6.2.1 审贷分离制度
6.2.2 集体审议
6.3 小结

第7章 贷后风险管理
7.1 客户风险预警
7.1.1 信贷风险管理
7.1.2 客户风险预警制度
7.2 贷后检查制度
7.2.1 贷后检查的基本制度
7.2.2 贷后检查的组织制度
7.3 小结

第8章 信贷制度变迁I博弈分析
8.1 博弈条件
8.1.1 外部环境
8.1.2 内部因素
8.2 博弈过程
8.2.1 国家与银行的博弈
8.2.2 国家与企业的博弈
8.2.3 银行与企业的博弈
8.3 博弈结果
8.3.1 信贷制度变迁发生
8.3.2 信贷制度变迁I的特点
8.3.3 信贷制度变迁I的路径
8.4 小结

第9章 信贷制度变迁Ⅱ博弈分析
9.1 博弈条件
9.1.1 外部环境
9.1.2 内部因素
9.2 博弈过程
9.2.1 国家与银行的博弈
9.2.2 国家与企业的博弈
9.2.3 银行与企业的博弈
9.3 博弈结果
9.3.1 信贷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
9.3.2 信贷制度变迁Ⅱ的特点
9.4 小结

第10章 信贷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价
10.1 信贷制度变迁的绩效分析
10.1.1 绩效评价尺度的选择
10.1.2 信贷制度变迁博弈的基本结论
10.1.3 信贷制度变迁绩效的评价尺度
10.2 信贷制度变迁的绩效评估
10.2.1 制度贡献
10.2.2 制度收益
10.2.3 风险控制
10.3 信贷制度变迁绩效滞后现象与解释
10.3.1 信贷制度变迁绩效滞后现象
10.3.2 信贷制度变迁绩效滞后的成因
10.4 小结

第11章 问题与对策
11.1 改革和发展中的问题
11.1.1 约束机制
11.1.2 制度激励
11.1.3 制度体系
11.2 原因分析
11.2.1 产权制度
11.2.2 组织架构
11.2.3 非正式规则
11.3 改革建议
11.3.1 在银行治理结构建设中完善信贷制度
11.3.2 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重构信贷管理组织体系
11.3.3 以“流程银行”为模式重建信贷管理业务流程
11.3.4 以信息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强化信贷风险管理


第12章 结论与讨论
12.1 研究发现
12.2 研究创新
12.2.1 理论创新
12.2.2 研究案例创新
12.3 存在的不足
12.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