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商业银行激励机制与绩效管理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203538
  • 作      者:
    王华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市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华,女,经济学博士。1975年生。1999年毕业于黑龙江商学院,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获硕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展开
内容介绍
  治理论认为治理机制是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只要改善治理机制,国有商业银行绩效低下的现状就会得到改观。该观点本质上是一种治理机制决定论,放大了公司治理的作用,缺乏对公司治理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忽略了公司治理有效发挥作用所必须具备的其他制度条件。研究发现,公司治理只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所有权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抽象概括。因此,公司治理离不开特定的产权制度。那种认为“体制不变时,好的机制也会起作用”的政策主张最多只能是一种权宜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完善的治理机制也只是属于技术层面的制度设计,它必须有赖于更为根本的制度环境才能发挥切实有效的作用。
  治理论、产权论、竞争论,究竟哪一种观点更切中要害,能够更有说服力地解释国有商业银行绩效低下的现状?或者几种观点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相互关联、共同决定着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如果这样的假设能够被证实,那么,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又是怎样的?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介绍,供读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分析
  1.1 绩效指标体系
  早在17、18世纪,经济学家就发现了运转良好的资金借贷体系对产业部门成长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明确指出:“贷出取息的资财在借用人手里如果用作资本,就是用来维持生产性劳动,可以再生产价值,并提供利润”。熊彼特则从企业家创新的角度提出了金融体系对于企业家以及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企业家才能的施展需借助借贷资本,“纯粹的企业家在成为企业家之前必须首先使自己成为债务人”,金融体系为企业家赋予了生产性力量,进而通过企业家为整个经济提供信贷支持,如此,经济发展才有可能脱离单纯的循环性的流动。因此,金融中介自身的健康与否、效率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发展水平。
  金融市场的制度设计能够促进资本在整个经济中更有效的配置,并最终促进实体经济的效率改进。通过金融市场的制度体系,金融资产的剩余部门向金融资产的稀缺部门转移金融资产,使得金融资产由那些不能将资金运用到生产型用途的人转向那些能够将其投入生产型领域的人的手中,作为经济中稀缺资源的金融资产就得到了有效的配置,经济效率与整体福利得到提升。这是金融学理论对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经典论述。但需要补充的是,金融资产的转移不是自然完成的,它的实现不能缺少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就是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中介机构,通过对金融资产的有效配置使经济效率得以提升,这正是商业银行作用于经济发展的最终指向。
  作为金融中介机构,银行的基本功能是资金配置和金融服务。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被当作贯彻政府意图、执行政策的准国家机关。国有商业银行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政府意图,为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追求国家利益最大化。本着这一逻辑,有人总结了国有商业银行种种历史功绩: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完成;配合财政调动了几乎所有社会经济剩余;支持了我国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等等。上述功绩,其逻辑出发点已经偏离了真正的金融企业。这些功绩确实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实现的,但不是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银行”自主行为的结果,而是被当作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工具”的结果。
  ……
展开
目录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对现有文献的总结
0.2.1 国外的有关研究
0.2.2 国内的有关研究
0.3 本研究的贡献
0.4 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1章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分析
1.1 绩效指标体系
1.2 赢利能力分析
1.2.1 赢利能力的总体分析
1.2.2 赢利能力的结构分析
1.3 安全性分析
1.3.1 资本充足率
1.3.2 不良贷款率
1.4 流动性分析
1.5 国有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低下

第2章 绩效与激励理论探源
2.1 制度与绩效
2.1.1 绩效界定
2.1.2 绩效来源
2.1.3 有效率的制度
2.1.4 从激励出发
2.2 激励理论综述
2.2.1 管理学激励理论述评
2.2.2 经济学对激励问题的研究
2.3 市场经济与激励
2.4 人力资本与激励
2.4.1 人力资本的内涵
2.4.2 人力资本的经济特性
2.4.3 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
2.5 代理问题与激励
2.5.1 委托代理的法学解释
2.5.2 委托代理的经济学分析
2.5.3 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

第3章 表层激励:国有商业银行治理机制的演进
3.1 大一统时代的行政化治理
3.1.1 大一统时代
3.1.2 行政化的组织架构
3.1.3 行政化的经营者选拔机制
3.1.4 行政化的激励
3.2 专业银行阶段与商业化阶段的内部人控制
3.2.1 专业银行阶段与商业化阶段
3.2.2 内部人控制的出现
3.2.3 行政干预下的内部人控制
3.2.4 代理成本的变化
3.3 行政干预恶化银行的治理机制
3.3.1 行政干预导致政策性贷款
3.3.2 行政干预软化预算约束
3.3.3 行政干预扭曲银企关系

第4章 商业银行的内部激励:产权视角
4.1 产权的激励机制
4.1.1 产权的内涵
4.1.2 产权的功能
4.1.3 产权形式与产权效率
4.2 国有产权制度
4.2.1 "国有"的产权归属
4.2.2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
4.3 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弊端
4.3.1 国有产权的外部性
4.3.2 国有产权经营目标的"异化"
4.3.3 国有产权主体"虚置"
4.3.4 国有产权约束弱化
4.3.5 行政式的委托代理关系
4.4 国有商业银行绩效差异的产权思考
4.4.1 国有商业银行在温州
4.4.2 国有商业银行在上海
4.4.3 国有商业银行在国外
4.4.4 产权不是影响绩效的唯一因素
4.5 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
4.5.1 产权改革的意义
4.5.2 产权改革的实质
4.5.3 构建新型的国有金融产权代理机制
4.5.4 建立银行法人产权制度
4.6 明晰产权与规范政府行为

第5章 外在激励: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
5.1 产业组织理论有关竞争的梳理
5.1.1 SCP分析范式
5.1.2 芝加哥学派
5.1.3 可竞争市场理论
5.1.4 新奥地利学派
5.1.5 博弈论的应用
5.2 竞争的一般分析
5.2.1 竞争的激励机制
5.2.2 超产权论
5.2.3 规模经济与竞争
5.3 银行业市场的发展
5.3.1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组建和扩张
5.3.2 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的诞生
5.3.3 外资银行的进入和扩张
5.4 银行业的市场结构
5.4.1 市场份额
5.4.2 市场集中率
5.4.3 "行政性"进入壁垒
5.5 行政干预下的竞争无效
5.5.1 "无序"竞争
5.5.2 规模"不经济"
5.5.3 行政性垄断
5.5.4 过度干预导致竞争无效
5.5.5 国家金融控制的效用函数

第6章 在深化改革中强化激励和绩效
6.1 理念转变
6.1.1 国有商业银行属性的动态考察
6.1.2 改革目标:真正的银行
6.1.3 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6.1.4 国有商业银行的职能边界
6.2 股份制改革
6.2.1 股份制改革的必要性
6.2.2 国家控股的必要性
6.2.3 "一股独大"的担忧
6.2.4 股份制改革的配套制度安排
6.3 完善公司治理
6.3.1 公司治理的内涵与本质
6.3.2 公司治理面临的根本问题
6.3.3 公司治理的内部激励机制
6.3.4 公司治理的外部激励机制
6.4 调整行业结构强化市场竞争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