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时刻,只要有成交,就一定有人买有人卖。不过,卖出的人不一定看空市场,买进的人也不一定看好市场,而是可能出于交易节奏、锁定利润、投资组合调整等需要,具有相当强的统计特性。从大众意见的角度来看,如果通过公共传媒反映出相互矛盾的看法,就说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均衡,对市场前景的预期也比较平衡,往往对市场两个方向的变化都有所准备。于是,市场变化处在“正常条件下”,人们对涨跌两种方向的市场变化都能够坦然以对,在操作手法上也基本上能够照既定方针办,该怎样就怎样,而不太可能出现惊恐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一般将延续目前的行情继续发展。
另一方面,与平衡的情况相对立,在市场行情和市场参与者的大众心理之间也可能形成自我加强的恶性循环。当市场顺着原有方向继续上涨(或下跌)时,验证了公众看多意见(或看空意见),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公众看多心理(或看空心理);在一定时间内,这种心理反过来加剧了市场的涨势(或跌势),于是投资者心理和行情的交互过程陷入了螺旋自激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心理越来越严重地倒向一边,越来越一厢情愿,对相反方向的市场变化越来越没有准备,心理承受力也就越来越脆弱。
这样的自激循环通常在市场长期持续的大规模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之后出现,此时价格和人群心理都很容易进入极端状态。一旦市场出现反方向变化,则必定令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大大吃惊,很容易导致大多数人的心理从一个极端转到另一个极端,尤其是在上升趋势最后阶段引起恐慌性抛售,甚至股灾。市场逆转往往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
物极必反,所谓“极”就“极”在最后阶段的自激式循环状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正是“反”的先决条件和线索。因此,判断行情逆转的一个重要线索是看市场是否已经进入自激式的循环过程。至于市场本身是高是低,其实总是相对而言的,并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反过来,如果市场总是处于相对平衡的看多和看空的气氛下,实际上属于正常的市场状态,当前的意见分歧很可能持续下去,总体上,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不会发生剧烈转变,因而难以形成趋势突变。
根据上述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市场参与者解剖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自省的功夫--也能提供有益的线索。当我们入市买进时,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平衡稍稍偏向看多一边,心里总有几分担心,感觉不到很大的把握。如果说交易盈利是对我们所承担风险的报偿,那么上述感受才是正常的心理感受;反过来,如果我们觉得没什么可担心的,而是把握十足,这是不合理的,很可能正是因为市场参与者的群体心理已经处于一边倒的极端状态,而自己受到了群体心理的感染。换句话说,感觉危险的地方,可能倒有几分安全;感觉安全的地方,可能正是危险之处--真正的危机通常在绝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时候出现。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