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Μ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099774
  • 作      者:
    黄卫平, 陈雨露, 周业安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启清,中央党校经济学部,金融学博士
    梁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李泽广,南开大学金融系,金融学博士
    程实,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宏观经济分析师
    卢周来,国防大学教授。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特约研究员
    冯维江,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陈宇峰,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张明,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助理研究员,金融学博士
    傅勇,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行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展开
内容介绍
    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们来打造的这本《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全面、深刻地解读了这次“金融海啸”,剖析了它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它能为处在变幻莫测的让人看不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的读者提供多维视角和理性思维,使其摆脱非理性的诅咒,能够静心梳理如今所发生的一切并泰然处之。书中每个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次危机进行了探讨,每一个角度,代表着一份理性,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些不同角度的理性分析来帮助读者理解这次让人捉摸不透的金融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12位著名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帮助你全面解读这次“金融海啸”,剖析它给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在本书中你可以了解到:危机的缘起:为什么人人有房住的美国梦难圆? 危机的根源:是人性的贪婪?是金本位的缺失?抑或还是…… 危机的蔓延:一国的金融困境为何会演变为全球性灾难,造成全球性恐慌? 危机的“机”:在萧条时期,免费的午餐有吗?能给你带来财富的闲置资源有吗?如何化“危”为“机”? 危机的治理:在全球性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又救人?危机的治理:在全球性灾难面前如何自救又救人?
展开
精彩书摘
    但是,一旦流动性枯竭,这些名义货币政策工具将丧失其大部分的功效。如果没有人愿意贷款,降低资金的成本对资金短缺者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向银行注人流动性也是这样,即便银行有大量资金,但如果惮于信贷风险而仅仅是将大把大把的钱放在银行的地下室也于事无补。“你可以把牛拉到水边,但是无法强迫它饮水。”这几乎是所有货币政策的共同难题,央行出手化解流动性危机也是一样。
    美利坚合众国在其崛起的初期,长期将孤立主义奉为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的最佳姿态。在被称为美国世纪的20世纪中,美国已将自己的影响力延伸到世界的每个缝隙。其结果是,美国打喷嚏,世界就会感冒。而当21世纪到来时,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世界唯美国马首是瞻的时代过去了,新兴国家自身已经培育起了相当的免疫力。许多观察家急切地将新世纪以新兴国家冠名。诸如“中国的世纪”、“印度的世纪”的说法不胫而走,另一种更为谨慎的预言是将未来近百年时间称之为“金砖四国的世纪”。金砖四国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四个发展中大国英文首字母缩写即BRIC的中文直译。
    那么,美国出现乱子,世界经济尤其是新兴国家是否不再步履蹒跚了呢?这次美国次级债券危机提供了一个检验新兴国家经济对美国依赖程度的最新机会。当前的次贷危机带有明显的“美国制造(Made in U.S.A)”的标志。时至今日,次贷危机已逐步演变成一场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
    解决发达国家流动性困难的根本性挑战还在于,西方央行巨头们现已不是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这一背景很少被人提及。流动性过剩是近年来金融市场的一个显著特征。信贷市场的泡沫急剧扩张,各种资产价格也在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纵容下大幅上涨,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巨大的流动性注入了金融市场。很多经济学家将流动性过剩归咎于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期间,将利率维持得过低,时间也过长。格林斯潘已在美国国会承认错误。在2000-2001年网络经济泡沫崩溃之后,美联储在2003年一次性将基准利率降为1%。欧洲和日本央行也将利率降到极低水平,使得整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利率水平处于历史低点。
    许多投资银行和国际组织的经济学家们仍然错误地认为,全球货币供应状况由发达国家的中央银行左右。然而,事实是,2006年世界广义的货币供应量中的四分之三是由新型国家提供的。有研究报告显示,2006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较前一年上升了20%,俄罗斯的货币供应增长甚至达到了51%,而印度为24 9/6。实际上,新兴国家的广义货币供应在2006年平均增加了21%,这至少是发达国家的三倍。这个速度是惊人的。其结果是,整个全球的货币供应处于近几十年来的最快通道中。并且,其主要推动力不是来自发达经济体,而是来自新兴经济体。
    因而,尽管可以找到这样那样的解释因素,但在我看来,流动性危机之所以在发达国家爆发与世界货币供应角色的转换不无联系。如果事实如此,那么,流动性在全球的配置格局有望让危机扩散的步伐止于新兴国家的市场之外。就中国而言,虽然,持有美国次级债券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遭受一定损失,但不会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一举扭转为流动性短缺。
    时移事异。世界金融环境的悄然变迁,已把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推向了前台。过去发展中国家货币政策的扩张,其影响几乎走不出国门。但是随着跨境金融联系的加强,新兴国家央行的影响力已举足轻重。帮助全球走出流动性危机,新兴国家或是关键先生。
    美国金融市场的紊乱也有助于新兴经济体恢复对其金融体制的信心。目前,反思亚洲金融危机的潮流尚未完全消退,却出现了另一个更值得反思的案例,即次贷危机。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南亚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饱受诟病,然而,眼前的事实表明,美国市场中存在类似的弊端。在过去几年时间里,美国的消费者和银行肆无忌惮地扩张信贷信用,资金管理机构也对高风险债券趋之若鹜,而监管者并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这些情况与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十分相似。从这个角度来说,亚洲已无需再为自己曾经让全球经济遭受风暴而羞愧,并且有理由发展具有亚洲特征的金融系统。现在,大家都是学生。
展开
目录
一场避免不了的危机
谁制造了次贷危机?
借梯上房,穷人圆了美国梦
美国房地产泡沫崩塌,次贷危机发生
梦醒时分,一枕黄粱
转嫁危机,美国转嫁风险给世界
次贷危机在考验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
次贷危机远未结束,更大风暴正在到来

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
金融危机:无可回避的宿命?!
请别嘲笑费雪!
心理非理性:无法摆脱的诅咒!
宿命式规律:无可回避,并将继续演绎

次贷危机:金融体系中的黑洞
次贷危机:黑洞是如何撕裂金融体系的
危机未来走向:黑洞还可能吞噬谁
危机根源:对症才能拯救
次贷危机与中国:危与机的权衡

全面衰退的经济长周期才刚刚开始
资本哪里去了?
都是金本位缺失惹的祸
上一次大萧条,教训依旧在
新一轮大萧条,可美国还是美国
全面衰退的经济长周期才刚刚开始

这个冬天有点冷:金融海啸之忧思
金融海啸腥味十足
根繁叶茂的衍生金融产品:潘多拉的魔盒?
过度风险承担的“道德危机”
脆弱的次贷证券化业务流程:不能承受之轻
金融体系跨越国界的“传染效应”
金融海啸之后全球实体经济拐点隐现
中国经济真的要过冬了吗?

政府救助和强势美元是靠不住的
紫禁之巅,月圆之夜:次贷危机的黄金分割
一种惜贷,两处缘由:次贷震中的风险模糊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政策游戏的昂贵代价
若要救入,必先自救:试错之后的顿然醒悟
叛逆无罪,另类有理:美元走强的强盗逻辑
强极则辱,情深不寿:走下神坛的美元宿命
乱世积因,盛世结果:货币体系的未来之路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的中国宏观政策评说
“你不好,我也不好”
转向的宏观调控政策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东西”
“跛脚马”更“跛脚”?
注意“前车之鉴”
受重创的公信力与执行力
“从长远看,我们都会死”?

次贷危机及其终结:我们应该站在哪里
形势正在起变化!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世界经济版图上的两大阵营
我们应当站在哪里:中国未来发展的三个选择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真正可怕的冬天还在往后
中国增长奇迹,能否独善其身呢?
虚弱的宏观政策
应对危机,我们还能走得更远吗?

金融海啸袭来,中国经济能否逆风飞扬
次贷危机并未终结
中国宏观经济如何逆风飞扬
如何降低中国外汇储备在危机中的损失

如何才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政策选择
中国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独善其身?
是什么挑战了西方的救市政策?
国内的政策空间有多大?
政策要回到十年前吗?
结构性调整的动力在哪里?

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危”与“机”
危机袭来,中国经济整体走势如何?
银行、股市、国债、房地产,投资如何选择?
确保就业,重中之重
增加收入,扩大内需
刺激经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齐上阵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