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中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之一,其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活动产生的CO2过高。目前,中国是CO2排放第二大国,面临着国际社会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与此同时,能源安全和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十一五”规划为节能减排工作确立了2010年的硬约束指标,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中国《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2007)也已经明确提出,中国要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不断“脱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保障,其中金融的支持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能够调剂资金余缺、集聚巨额资金、优化资源配置、调节经济的金融,其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它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主体和各种活动,同时也受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类主体和各种活动的影响。由于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增加,我们的地球呈现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并导致暴风雪、寒流、干旱、强降水、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对经济和社会的许多方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1997年,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起,为积极应对气候恶化带给人类的挑战,世界各主要国家开始空前地注重本国及国际上各种元素之间的紧密合作,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金融自然也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开拓性地把气候变化因素引入到金融创新中。
20世纪90年代前,金融界和环境保护界各自具有自己的体系、语言、方法、对于成功和失败的界定等。但气候变暖,暴风雪、寒流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环境恶化使社会的一切元素都面临一系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自1997年12月,为使21世纪的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后,国际学术界开始广泛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继科学家、政治家之后,经济学家,如荷兰合作银行集团的高级经济师马塞尔·杰肯(Marcel Jeucken)等,开拓性地把环境和温室气体排放因素引入到金融学中。目前,国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比较多一些,而国内的相关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章主要从环境金融概念的提出、银行业与环境和气候变化、天气衍生品、巨灾债券、碳排放权5个方面进行文献评述,从而为本书的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