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对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支农支出以及农业金融贷款,与农村人口的比例、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极不相称。这是造成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等一系列问题的根源所在。
(一)城乡公共物品投入失衡
在传统体制中,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是由国家来提供的,而农业、农村的同类公共基础设施则由农民自主解决,国家只给予适当补助。基于这种公共品供给政策,多年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在国家财政强大投入支持下变得越来越好。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不比发达国家差,甚至还超过一些国家。我国的城市建设越来越漂亮,越来越像花园。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在农民无力投入下变得越来越不尽人意。1997年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以后,国家通过发行大量的国债增强了城乡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国家财政资金向城市投资多而对农村投资偏少。例如,从1966年至2006年,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从774亿元增加到3397亿元,增加了3.4倍。而同期国家财政收入从3661亿元增加到20450亿元,增长了4.6倍。财政支农资金在财政总收人中所占比重从21.1%下降到16.6%。支农投入慢于中央财政增加幅度。即便在增大的财政支农投人中,有些也不是直接用于“三农”,如大江大河治理、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对于国有企业农产品政策性价格补贴以及造林支出等等,这些费用都不是直接投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从2003年至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村基本建设支出量来看是徘徊下降的。2003年农村基本建设支出为527亿元,2004年为542亿元,2005年下降到513亿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国还有近100个乡镇,4万个行政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行政村不通柏油路和水泥路,农村公路中砂石路占70%,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