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1750-1911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72739
  • 作      者:
    (美)王业键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作者简介
    王业键,1930年生,台湾大学经济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及远东语言学博士,曾任美国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 )。
展开
内容介绍
    《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探讨了中国清代(1644-1911年)的田赋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从财政史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传统中国。首先,田赋构成了清朝财政制度的最基本特征。作为国库收入的一个最大的来源,田赋在清朝财政管理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次,有一种获得普遍认同的理论,把中国历代王朝的衰亡归因于向农民课征压迫性赋税。但税收负担是否引起革命的主要原因,赋税到底重或不重,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试图就清朝的情况对这些问题作一番总结。<br>    《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作者长期治中国经济史,可以说《清代田赋刍论(1750-1911)》是有关方面的一部奠基之作,是学习清代经济史的必读书。
展开
精彩书摘
    众所周知,清朝田赋定额是以白银或谷物或两者兼行的方式征收的。然而从18世纪中期起,在付税方面出现两种明显的趋势——一是将漕粮折合成货币缴纳,一是以铜钱代替白银交税。铜钱所以比白银流行,是因为18世纪中后期云南地区铜产量的大幅度增加。④在太平天国起义(1850-1864年)之前,南方有一位总督指出,中国农村80%-00%的人以铜钱形式交付田赋。②另一方面,典章规定知县向上级缴纳的税款(叫做“起运”)必须是白银。按照这种情况,他们只好在白银相对于铜钱的价值上涨时提高税率(在以铜钱交税时)。例如,18世纪中期,当白银和铜钱的比值为750铜钱等于1两白银的时候,征收地丁税额时,知县以1两白银比稍少于1009铜钱的比例就可以完成他们为上级衙门承担的义务,同时维持地方行政支出。但一个世纪之后,当每两白银价值2000铜钱以上时,任何一个知县,不管他的能力多强和廉洁奉公,都不可能完成其任务,除非将税额的兑换率提高到每两白银折合2000铜钱以上(见表3.4)。<br>    下面我们来考察一下清朝时期货币和价格的行为,以便弄清它们是如何影响实征税率的。在表3.4中,我汇集了三组资料,以说明1750年至1910年间中国最繁荣的地区长江三角洲一般价格的波动、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变化和征收地丁税的实际税率。分析这三组资料,可以得出三个结论。第一,实征税率与白银——铜钱兑换值的变化紧密相关。当1750年至1850年和1900年代白银相对于铜钱的比价上升时,以铜钱计的税率也稳步上升。
展开
目录
    总序<br>    导言<br>    第一章 清代中国的经济与财政制度<br>    经济结构<br>    国库收入的来源<br>    财政组织<br>    各级政府的财政关系<br>    <br>    第二章 田赋管理<br>    土地登记<br>    田赋的确定<br>    田赋的征收<br>    <br>    第三章 田赋附加税的增加<br>    地方财政和田赋附加税<br>    制度上的缺陷<br>    人口增长与价格膨胀<br>    义和团运动和现代化运动<br>    <br>    第四章 田赋在财政上的重要性<br>    1753年的税收结构<br>    1908年的税收结构<br>    田赋的重要性相对下降<br>    <br>    第五章 田赋的地区差别<br>    区域经济开发和田赋征收量的变化<br>    已开发区域和开发中区域相对税收负担的转变<br>    高、中、低收入的各省份<br>    <br>    第六章 物价变动与田赋负担<br>    田赋的实际负担:一个宏观的分析<br>    晚清田赋的增加与通货膨胀:若干具体实例<br>    <br>    第七章 清末田赋制度的重构<br>    书目<br>    后记<br>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译丛刊》已出版书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