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入近代以来的百年间,中国与西方国家除了在外交、军事、经济方面的不平等交往外,中西之间的文化交往始终没有中断过,各种人群在其间发挥了不同作用。海关洋员作为一个具有跨文化背景的群体,在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中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他们的活动也促成了既有现代资本主义气息又有传统封建特色、中西文化合璧的中国近代海关文化。《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近代海关洋员群体与中西文化传播。创新之处在于:首次系统地研究中国海关洋员群体的文化传播活动;首次从全球化视野解读海关洋员群体在中西文化传播方面的历史活动。该项具有丰富学术价值和理论创新意义的研究,有助于改变传统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偏重政治经济角度进行海关制度沿革史研究的现象;有助于填补中国海关史及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中的某些空白;有助于拓展和推进中国近代史尤其是中国近代海关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同时,对西方学界流行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西方中心论”进行了适当回应和批判,不仅为全球化理论体系提供丰富的历史实证和思考,而且对当今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中国的和谐文化建设不无启示。
《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主要从九个方面展开论述:先是总体分析海关洋员群体的组成和功能,然后从文化维度依次考察海关洋员在西洋物质文化东传、西学东渐、西医传播、制度创新、汉语学习、国际汉学、海关贸易报告、世界博览会等方面的历史活动,最后从文化全球化视角分析解读海关洋员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者通过对翔实历史资料分析后认为:海关洋员所处的正是西方对外殖民扩张的早期全球化时代,其文化传播活动对中西方社会起到双重历史作用,一方面促进了中西文化间的对话、交流与相互沟通,另一方面也未摆脱早期全球化进程赋予的西方强权色彩。因此,既不能因文化传播方面的积极因素掩盖其对当时中国的侵略性和危害性,又不能因文化传播方面的消极因素而片面强调其文化侵略和霸权色彩;既不能将海关洋员等同于“文化侵略”者,又不能将其美化成“文明使者”,而应视其为“桥梁”中介角色。
关键词:中国海关洋员;文化传播;桥梁;全球化视野
展开
(厦门大学教授、原中国海关史研究中心主任 陈诗启)
中国近代海关文化是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结果,其中既有西方殖民势力东渐带来的文化霸权色彩,又有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交互传播与认同过程。该书从文化维度入手揭示了一个跨国工作群体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的历史角色,客观分析了海关洋员群体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中的复杂历史作用,突破了以往从政治经济史角度研究这段历史的框框,弥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
(中国海关学会会长、原海关总署副署长 赵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