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话说浙商:图文商谚本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934963
  • 作      者:
    王翔著
  • 出 版 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写作《话说浙商(图文商谚本)》,意在打捞已经淡化或正在消失的商业文化,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为了正视今天。本书不同于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的企业史料汇编,也不同于时下充斥坊间的人物传记辑录,而是从一个新的视角出发,以浙江商人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经,以浙江商人的发展流变及经营管理之道为纬,力求编织出一幅独具特色而又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展开
内容介绍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本丛书讲述近代中国(有的商帮上溯到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旨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怠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br>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br>    中国商人和消费者,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我们的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我们的国情乡情密不可分。弘扬各商帮和各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当今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br>    十几省市专家学者精心打造,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指导支持。本丛书视野开阔,气势雄浑,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既是政府官员的历史读本,又是商界人士的经营指南,还是文化爱好者的收藏佳选。
展开
精彩书摘
    1.2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br>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但是,在传统农业社会里,实际上,中国多数地方要么由于雨水太少,要么由于气温太低或太高,都不大可能进行常年有效的耕作。所以,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很多地方都只能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只有在哲学层面上才具有意义。而浙江的自然环境,却大致在好与坏之间的某一个恰当点上。<br>    浙江气候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光照、热量和降雨同步,这在气象学上被称之为“光热水汽同步”,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年平均降雨量约1500毫米,随全年气温变化而大致均衡分布,这是国内80%以上地区所没有的优越气候条件。<br>    浙江冬季的极端气温较低,如果没有足够的御寒建筑、食物储存和衣服保暖,就较难生存下来。这就对浙江人的生活方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形成了又一个强化经济活动的激励因素。<br>    全省年平均气温18.1℃,全年气温变化平缓,比较有利于户外活动。夏季不像广东、海南那样炎热;冬季没有北方省份那样寒冷,全年可以有十个月的时间适宜于户外劳作和活动。<br>    这样的气候条件,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上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促使农民形成了对自然界的积极理性预期。如果你不付出,你就不可能有收获,就难以在这块土地上生存;而只要能够投人相应的劳动,也就会得到相应的产出,甚至可以过上比较富足的生活。尽管这种劳动投入有时可能相当艰辛,但尚未超出人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同时,这种劳动的艰辛,也会被强烈的生存冲动、对北方寒流来袭的恐惧、对丰收的渴望以及收获时的喜悦所冲淡。<br>    舒尔茨说过,农民是天生的经济学家,他们会根据长期积累的劳动与劳动成果之间关系的经验,来决定当前劳动投入的大小。在浙江,只要肯干,大自然就会赐予人们所需的衣食,形成劳动与土地回报之间的良性循环。在这种人与自然的长期积极互动关系中,人们有可能继续以自己的勤劳行为,换取大自然的进一步回报,并不断扩大改造环境的方式和范围,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于是,便形成了浙江人引为自豪的精细农业、多样化农业、商品化农业和耕读文化。<br>    根据长期形成的投入产出经验,浙江人形成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积极理性预期,造就了作为当地社会习俗基本组成部分的勤劳行为。不难看出,由此孕育出的勤于劳作、精于计算、敏于创新、勇于开拓的社会精神气质,对于浙商的成长和成功是怎样的一笔财富。<br>    1.3  不安分的农民<br>    大约在唐、宋时期,南方农业实现了对北方农业的历史性超越。南宋以后,浙江精细农业已经积累了比较系统的成熟经验。随着宜耕地逐渐垦殖完毕,农民们不得不在小块土地上增加劳动投入,增加有机肥使用,在土地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维持着起码的温饱。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稻麦两熟制已占主导地位,有些地方还出现了双季稻栽培。陆地和水面综合利用的基塘生产方式也已出现,农—桑—鱼—畜紧密结合,形成了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br>    浙江农民不会让田地闲着,农业的复种指数高踞全国各省第一。在耕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复种指数愈高,全年工作量愈大,再加上浙江以水稻为主,一季水稻的每亩投工量通常是一季小麦的两倍左右。高复种指数导致浙江农民的地头劳动分布于全年不同季节,没有大块的农闲时间。除了种水稻外,浙江农民还有大量农活要做。所以有人认为:<br>    浙江农民是中国最勤劳的农民之一。<br>    正是在农业精细化的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在传统农业的框架内,培养起了浙江农民精于计算的企业家素质。农民像经营企业一样经营着小块耕地,他们要维护水利,改良农具,选择良种,精心安排不同季节农作物的搭配,密切注视投入与产出的变化。<br>    精耕细作推动了商品性农业的长足进步,棉、麻、蚕、桑、茶、果开始大量种植,不同特质的土地,不同地区的农民,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商品交换,进一步增加了收入。作物的多样性与作物的商品性连接在一起。一般而言,粮食作物的商品率较低,经济作物则主要是为了出售而生产,商品率较高。<br>    历史和实践都已经证明,农民以种植粮食为主,商品经济意识就比较薄弱,非农产业的发展就相对滞后;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商品意识就比较强,非农产业的发展就相对较快。更重要的是,这种商品化农业经营使浙江农民较早接受了商品经济的洗礼,培养了他们比较开放,关注市场,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br>    ……
展开
目录
序言<br>第一章  儒商摇篮:天时地利与人和<br>1.1  七山一水二分田<br>1.2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br>1.3  不安分的农民<br>1.4  “田家有子皆习书,士儒无人不识麻”<br>1.5  舍本逐末<br>1.6  僭礼逾制<br>1.7  浙东学派<br>1.8  性格禀赋<br>1.9  地缘乡谊<br>第二章  后来居上:好风送我上青云<br>2.1  “遍地龙游”<br>2.2  “无宁不成市”<br>2.3  “鸡毛换糖”走四方<br>2.4  “悠悠信风帆,杳杳向沧岛”<br>2.5  湖丝妙天下<br>2.6  红帮裁缝.<br>2.7  浙商与晋商<br>2.8  浙商与徽商<br>2.9  “别成一业”的买办<br>第三章  与时俱进:潮流浩荡顺者昌<br>3.1  从沙船到轮船<br>3.2  从钱庄到银行<br>3.3  从旧式商业到新兴产业<br>3.4  从行会到商会<br>3.5  雄踞沪上<br>3.6  饮誉京、津<br>3.7  挺进汉、渝<br>3.8  涉足苏、鲁<br>3.9  造福桑梓<br>第四章  老树新花:风雨沧桑话丝绸<br>4.1  “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br>4.2  “以机杼致富”<br>4.3  “蚕乡丝熟海商来”<br>4.4  “四象、八牛、七十二狗”<br>4.5  “象”“牛”的后人们<br>4.6  从“土丝”到“厂丝”<br>4.7  从“绸庄”到“绸厂”<br>4.8  “中国的杰出商人”——黄宗宪<br>4.9  美亚绸之歌.<br>第五章  致富传奇:创业艰辛多磨难<br>5.1  “商贾中之奇男子”<br>5.2  “活财神”的聚财术<br>5.3  “藉官而商”,“因官而败”<br>5.4  冒险犯难拔头筹<br>5.5  “饭店门前摆粥摊”<br>5.6  从“张大隆”到“张小泉”<br>5.7  陈蝶仙的“蝴蝶梦”<br>5.8  “借锦绣湖山之胜,施巧夺天工之术”<br>5.9  张静江与西湖博览会<br>第六章“实业救国”:卧薪尝胆建功勋<br>6.1  “华商办厂,必定成功”<br>6.2  “擒雕”斗“飞鹰”,温州誉“百好”<br>6.3  书生下海创名牌<br>6.4  “三星”蚊香驱“野猪”<br>6.5  “大中华”扬威,“双钱”牌成名<br>6.6  “五洲固本皂,人人都称道”<br>6.7  “三角”打倒“铁锚”<br>6.8  “火柴大王”御外记<br>6.9  以英雄气概,产“英雄”毛线<br>第七章  诚信为本:百年老店重信誉<br>7.1  “戒欺”、“乃眷”:胡庆馀堂的经营秘诀<br>7.2  “拾金不昧”与“一诺千金”<br>7.3  “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如朱葆三一封信”<br>7.4  “若用盥洗巾,请你试一试”<br>7.5  “一把扇子半把伞”<br>7.6  “三包”服务张小泉<br>7.7  “漱齿谁家品最高”<br>7.8  从“烂糊火柴”到“火柴大王”<br>7.9  “信用码头”夸宁波<br>第八章  营商奇谋:八仙过海显神通<br>8.1  “金字招牌硬黄货”<br>8.2  产品是船,品牌是帆,推销是风<br>8.3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br>8.4.  “借债大王”的借钱术<br>8.5  “耳聋经理”的三次抗命<br>8.6  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br>8.7  破旧立新,兴利除弊<br>8.8  “小杭州”怎么当上盟主的<br>8.9  “阿德哥”二三事.<br>第九章  事在人为:“事业始于人而止于人”<br>9.1  “得人则兴,失人则衰”<br>9.2  “理好人才,也就理好了钱财”<br>9.3  有用即是人才.<br>9.4  海阔引鱼至,天高招鸟来<br>9.5  “人才不是成本,而是财富”<br>9.6  人本管理,调和劳资<br>9.7  “合作当成谈恋爱”<br>9.8  新桃园三结义故事<br>9.9  “味精大王”背后的英雄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