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定的理论积淀和扎实的基本功,行吗?基础理论的建构涉及多方面的支撑,研究范式与国际视野则是基础之基础。其次,科研要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结合。理论知识要传承,更要创新。在旅游领域,我们可以充分学习和借鉴国外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也可以引入其他学科领域的原理与工具,更重要的是,明白我们站在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正在转型发展的大国,并且正在日益繁荣的产业节点上做研究。我们不能关起门来做学问,不能在学科建设的初始阶段就追求纯而又纯的学术感觉,而是要走出校园,到社会实践中去,与中国的旅游产业发展共进退。如果历史决定我们不能成为一个理论集大成者,那就让我们做一个为后人积累案例与素材的前行者吧。第三,科研与团队建设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大学的本质是人才培养,这就注定我们不能单纯沿着自己的学术偏好径直走下去。学科建设需要学术团队和学术梯队,更需要培养学生,而学生是要就业的,是要在产业实践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因此,科研选题就要为他们着想,这是我们作为依存于校园学者的责任。第四,对于机构而言,要注重连续性的、具有标志性成果的建设。不能社会上热什么就做什么,而是要让团队在中长期学术规划的引领下,沿着特定的方向深入下去,积跬步成千里。以上四点,是我做学术研究,也是从事科研管理的体会与总结吧。总觉得大学的研究人员有校园文化做底蕴,有研究生做助手,有政府资金做保证,我们理应下来,不能浮躁。对于社会科学的学者来说,就是在与社会和产业相结合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太急了不行,太急了就会乱了方寸。我们的大学和学者目前有些急,总是想在学术上尽早出名,一下子就提出一个定理、曲线、概念甚至原创的理论体系;总想提出一些观点立即让政府接受,并在社会上产生重大的影响,以“上书房行走”和媒体名人为学术目标;总是想尽快获得经济上的回报,过上中产阶级以上的富裕生活。要记住:没有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没有长期的积累,出不了大成果,更产生不了学术大师。为此,我们需要学者的自觉,但是更需要大学领导和科研管理部门理性的规划。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