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四重缘起深般若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8051741
  • 作      者:
    谈锡永著
  • 出 版 社 :
    华夏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谈锡永,笔名王亭之。广东南海人。童年随长辈习东密,十二岁入道家西派之门,旋即对佛典产生浓厚兴趣,至二十八岁时学习藏地密宗,于三十八岁时得宁玛派金刚阿阁梨位。1986年由香港移居夏威夷,1993年移居加拿大。
  早期佛学著述收录于张曼涛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近期著作多发表于《内明》杂志,并结集为《大中观论集》。主编《传统文化典籍导读丛书》《宁玛派丛书》及《大中观系列》。
  近年发起成立“北美汉藏佛学研究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合办汉藏佛学研究中心,并编辑出版《汉藏佛学研究丛书》及《汉藏佛学》年刊。
展开
内容介绍
    《四重缘起深般若》立足于观修而写,非徒说理论,亦唯由观修着眼,始能明佛所说法之义理。若徒说理论,脱离观修而自逞世智辩聪,佛已说为“说食不饱”,由是所说即似是而非,无著论师于《顺中论》中说为“相似般若波罗蜜多”者,即是此类。须知一切佛法,有说有修有证,故知唯说而不由修与证而明其说,此说则亦只能相似,非真实故。
展开
精彩书摘
  专说体性,相当于汉译的《金刚经》。此虽未被普遍承认列入印度所称三略本范围之内,但却实为般若系列的重要经典。
  至于《心经》,阿底峡说它专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可是这也并非笼统地唯说空性,他解释无垢友的释论,指出无垢友其实是依循着五道的修证,来说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
  佛家的五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在见道位,行者触证真如,便成初地菩萨,这时候,他已现证了般若波罗蜜多的体性,如是即为登菩萨地,所以见道名为登地,而资粮道以及加行道则名为地前。
  菩萨于触证真如之后,重重离碍,即是由二地以至十地,总共九个层次。此中的关键是第六地,由此地开始叩深般若波罗蜜多的门。经历第七地,至第八地才能现证深般若。
  第六地名为现前地,即是指深般若波罗蜜多的境界开始现前;第七地名远行地,是指行者经历一段漫长的心路,解脱心性而人住法性,并从此可不再变异生死,是故名为远行;至第八地,行者已稳住于法性,因为他已走完了漫长的远行心路,再无变异,如如不动,是故名为不动地。
  菩萨及至十地圆成,即入无学道(佛道)。在无学道中,有一个佛的因位,称为无间道,此即修金刚喻定,无间而成佛。《心经》之所言,即由资粮道说至无间道,此已为经中大部分正文,超越无间道的佛道,则相对地说得简单一些。
  ……
展开
目录
总序(谈锡永)
序言(谈锡永)
修订版说明(邵颂雄)
前言
第一章 解说《心经》
一、般若的体性与修证
二、《心经》辑译
三、佛与菩萨的三摩地
四、五道十一答
(一)利根与钝根
(二)瑜伽行的四种所缘境事
(三)资粮道的现证
(四)加行道的现证
(五)见道的现证
(六)三解脱门一一说见道至修道的过渡
(七)修道的现证
(八)无学道的现证
(九)密咒道的现证
五、般若咒义
六、认许与随喜

第二章 龙树四重缘起
一、空性与缘起
二、四重缘起观
(一)总说
(二)业因缘起
(三)相依缘起
(四)相对缘起
(五)相碍缘起
三、四重缘起观的例证
(一)不生不灭
(二)不常不断
(三)不一不异
(四)不来不去
四、结论
附录一 七十空性论疏
附录二 中观口诀
第三章 弥勒瑜伽行
一、瑜伽行的基道果
……
第四章  如来藏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