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遗产:源起与规则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1535239
  • 作      者:
    李春霞著
  • 出 版 社 :
    云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遗产是如何被创建的?遗产是如何被发现的?遗产运动如何兴起的?《遗产源起与规则》通过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运动的知识考古,呈现了其中思想、组织、甚至个人命运的消长。
展开
作者简介
    彭兆荣,属猴,五行家据生辰八字判为火猴缺木,故字中有木喜交学友,不擅辞令,心诚可鉴遵循学海无涯、学问无界原则,谨慎穿梭于诸学科之间身为教授、博导、主任,却不在意帽子头衔,更热衷学者之道、生性好奇:学习古典,不顾久远;探讨新学,不忌时岁、年轻时斗胆研究希腊罗马之经典,半百后却叩起旅游人类学的门学问人生,借追名逐利之虚,行快乐过程之实欣赏一句话:“人活着要多为别人着想,多为后代着想”。
展开
内容介绍
    《遗产源起与规则》整合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遗产相关的四份国际文书: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俗的建议案》,1998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与无形遗产代表作条列》,2003年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以及以此为基础展开的各项遗产保护实践,将这些均视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套日趋完善的人类遗产体系。它包含了保护世界遗产(自然的和文化的),无形遗产的理念,规则和实施的完整结构。通过梳理形成四份国际文书的历史,《遗产源起与规则》完成了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整个人类遗产体系不断反思和更新过程的“知识考古”。《遗产源起与规则》还用简洁的方式图解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体系中各类遗产类型的定义、分类,以及相关名录申报的评选标准、程序。书中很多材料都是首次以中文形式出现,包括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朗西斯科·巴达兰(Franeesco Bandarin)先生的独家专访。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不是中国特有的情况,而是普遍现象,2007年全球141个国家(截至2006年10月共有签约国184个)有851个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660个,约占77%,自然遗产166个,约占19%,混合遗产25个,约占2%。相比之下,中国的文化遗产所占比例略少于全球,而自然遗产也略低于全球,倒是混合遗产比例远远高出全球比例。<br>    这一反差也许正好说明了将文化和自然同时且平等地纳入自己保护框架的1972年公约是怎样一个创举!<br>    文化与自然:二元困境<br>    文化与自然的区分从何时开始呢?也许从人类的自觉开始,“发现自己”是文化的起点,也是发现自然(“我”之外的天地万物)的起点。自然与人类及其文化在“看”以及“对象化”的过程中渐行渐远。这便是主体哲学主导下的结果。在主体哲学源起的西方,自然与文化的划分更是泾渭分明。<br>    两者的范畴、分类跟物质与精神、男与女的区别一样根深蒂固。而西方文化中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在《圣经·创世纪》里就非常明确了:人类是自然的征服者、管理者。这一关系的合法性是神授的。而文化则是人类的创造物,理所当然跟自然属于两个范畴,而且顺承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也是高于自然的。<br>    人类控制着话语权,人类在进行分类和实践的“游戏”,所以在哲学史上,自然是否存在,什么是自然,自然内在的价值等问题一直有争议。但仍有“其他的公约基于纯粹的道义,试图去保护这一内在价值,如华盛顿一个关于物种贸易的公约,伯尔尼关于少数物种的公约,波恩关于野生动植物的公约等”o。<br>    但无论如何人类的动因都是存在的,它与自然客观的因素和内在价值无关。人们保护的动机和出发点不外乎是为了经济、政治、科学或审美的目的,我们保护的是对人类而言有这样或那样价值的自然,而不是自在的自然。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起保护自然的运动都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自然保护运动中的自然也被视为是“文化的自然”。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保护体系的生命史/007<br>一、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遗产保护体系的开创/01l<br>公约的两个源头:文化自然/011<br>公约的两个创举:文化与自然的整合以及“公共遗产”的理念/039<br>二、1989年《关于保护传统文化与民俗的建议案》:对民间的发现/087<br>民俗:全面保护还是版权保护/090<br>保护:两种不同的维度/093<br>三、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与无形遗产代表作条例》和2003年《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东西方的对话/097<br>东方的经验:有生命的文化/098<b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与无形遗产代表作条例》/116<br>“南北(东西)”交融:艰难的历程/140<br>2003年公约:羽翼正丰/159<br><br>第2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保护体系图解/169<br>一、一个活的体系/170<br>操作指南:阐释和更新/170<br>从有形到无形:从眼睛到心灵/171<br>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的分类和定义/172<br>世界遗产的定义及其分类/173<br>无形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分类/175<br>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评选标准/177<br>世界遗产评选标准及其关键词/177<br>无形文化遗产评选标准/l84<br>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遗产的申报和确定/185<br>世界遗产的申报和评估程序/185<br>无形文化遗产的申报程序(草案)/189<br>附录:专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弗朗西斯科?巴达兰(FrancescoBandarin)先生/195<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